也门

好书推荐品读叶佳莹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叶嘉莹

——荷花未凋诗不死,骥老犹存万里心

她是讲诗的女先生

也是穿裙子的“士”

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灯人

也是许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灯塔

她一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

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

年4月22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

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

93岁的她,风雨归来

读叶先生的第一本书,是《迦陵说诗讲稿》,是我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的。这是本无人问津的书,因为后面的图书出借记录是0。确实,看目录,“从赋、比、兴谈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结合中西诗论看几首中国旧诗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颇像学术论文的标题,会一下子把一般的读者吓到。可大约是那段时间,我觉得图书馆那些关于诗词的书没有什么水平,都是安意如、白落梅之流,实在无趣且矫情,于是想找点稍微深一点的书来读,于是把这本书借了回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作者花了大力气和大篇幅来引证、说明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并且,这种产物,也就是诗歌,会有强大的感发作用,而这种感发作用,正是诗歌生生不息的源泉,是诗歌的生命所在。

这种观点我第一次听说,觉得新鲜且有趣,深入读了下去,初始觉得很有道理,然后觉得深有体会,最后觉得深以为然。

沿着这个思路,进而作者就在第二章中探讨了“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并且以此为理论根基,告诉了我们,如何评判好诗与坏诗。

我觉得这是叶先生给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我们时常说某首诗好,流传千古,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只是可能模模糊糊的感觉它很好,但是这是一种感性的体认,并没有什么理性上的探讨,要讲又讲不出哪里好。但是,叶先生的这几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

她举出了三首《玉阶怨》,分别是虞炎的、谢朓的和李白的。我们都说李白的诗写得好,那么到底哪里好,好在哪里?叶先生就通过一个题目的三个写法,在对比中,给你讲述了,李白的诗到底怎么好。

虽说,一首诗好不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叶先生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但是我想,她的观点,或许会加深你对诗歌的理解,给你一定的启发。

在众多诗人中,叶嘉莹最喜欢的是三位诗人: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她写过很多关于这三位诗人的文章,陶渊明和杜甫甚至分别写了一本书。她认为陶渊明的诗是“日光七彩融于一白”;而杜甫则以其博大宽广的胸襟和对诗歌形式的完美结合赢得了叶嘉莹的赏爱;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懂,主题模糊不明确,但是叶先生却别出心裁,不从主题入手,而是从诗歌本身的意象和感情出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屡屡追求却又屡屡失望绝望,但仍然热烈追求的李商隐。

另外,叶先生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点,因为叶先生长期在加拿大讲学,对西方的文艺理论很熟悉。所以她就能够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和阐述中国的古典诗词,使讲述兼具感性和理性之美。

叶先生一生漂泊流离,身世及其坎坷曲折。她出生在战乱时代,少年时母亲去世,中年时漂泊异乡,经历丧女之痛,其后几十年一直在美国和加拿大讲学,直到中国和加拿大年建交才回国。回国后一直在高校尤其是南开讲授古典诗词,传播诗词文化。

叶先生这辈子就爱一件事,也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研究诗词,讲诗词。诗词陪伴她经历了那段曲折坎坷的岁月,她也一直希望诗词不仅能够渡己,也能够渡人,所以她一生,不管是对外国人还是对中国人,都在孜孜不倦地传播诗词带给她的感动。

叶先生有诗:“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有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尤待发华滋。”其对诗词深切的爱和要传承下去的决心,让人感动,也让人感叹。

她自己解释:“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诗词,是因为我觉得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接受。”她还说,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我的老师。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感谢您,叶先生,以您对诗词深切的爱,渡了我,也渡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编辑

编辑部武文佳

排版

宣传部粟娅

北京交通大学

知行—特色理论学习研究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zz/4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