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不求闻达显于世,以书会友是初心


不求闻达显于世,以书会友是初心“中国书画院——上海院”是经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批准成立,由中闵集团投资筹建,是专为书画艺术家、收藏家和爱好者进行创作、交流的工作空间,书画院内艺术氛围浓郁,是书画艺术家、收藏家、爱好者和上海院会员共同交流的理想之地。周德民,著名艺术策划专家。擅书法,通绘画与音乐。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自幼广临古帖。先后得到刘小晴、张晓明、周慧珺、张森等书法名家指导。早年写过报告文学,参与编纂《上海民用航空志》。长期供职于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曾任集团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策划过大型文化活动“首届文新集团海上名家画展”、“禅心清韵——上海名家书画展”;“中国十大著名歌唱家原创演唱会”、“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纪念贝多芬周年诗歌朗诵音乐会”等。周老师幼承家训,小时候看着大哥苦练苏东坡而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探书求道,勤修好学。年,年仅17岁的周老师被分配到南京梅山钢铁厂工作,随身带了两本字帖。闲暇不用工作的时候,别人外出游玩,周老师便在宿舍自学书法,照着名家字帖临摹学习。书法是在古人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言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书法的学习总是从临摹而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在临摹学习书圣王羲之,可是又有谁超过王羲之呢。但是,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就是因为一辈子在学习书圣,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才取得一席之地,如果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想自创一体,翻遍书法史,也找不出这样的人。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经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书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悟其“意”,感其“理”,效其“章法”,以握“形神”。周老师学习书法已数十载,仍坚持临摹名家字帖,从米芾的行书到怀素的草书,从杨凝式的《韭花帖》到《孙过庭书谱》,每一次的临摹都是一种学习,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种进步。(周老师作品)但学习书法也讲究顿悟,光一味临摹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学习书法,周老师结识了很多书法大家,一来二往地就成了朋友。周老师有幸得过刘小晴、张晓明、张森等书法大家的指点,周老师的书法也就日益精进。在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练习中,周老师用小行草写了《观潮》、《秋声赋》和《归去来兮辞》。三幅字的格局布置得体,字体大小适宜,笔法更是圆转流利、温润秀劲,任意自然,飘逸潇洒。(周老师作品)采访过程中周老师很是亲切随和,对笔者提出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在被问及对于当今很多画家,名声大、但是作品欠佳的现象有什么看法时,周老师说:“这是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一个缩影,只是正好体现在书画上是这个样子而已。”周老师又提及诗书画印皆是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雅事。在创作时,得意力并用,心平气和,绝虑凝神,身安意闭,古代书画多雅玩,三五知己聚在一起弈棋操琴、吟诗作画、品酒赏花,兴到浓时便挥毫泼墨,挥翰临池,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正是书圣王羲之与朋友优游酒醉之时的得意之作;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心日益浮躁,书画创作也往往不够纯粹,时常夹杂着名利。书法家、画家心境受损,作品的格局自然就小了。周老师挥毫泼墨数十载,所写作品累累满目,有出版社邀周老师出作品集,周老师拒绝了,笑称自己写书法只是因为好玩,正是不为浮名遮望眼,以书会友是初心。(周老师和小组成员合影)文/陈富琴中国书画院上海院长按







































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zz/4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