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原创再读张爱玲在最美的荒凉里,邂逅最


张爱玲

生活是道枷锁,

锁住人的哀愁

在大多数人心中,薛涛是朦胧雾霭里开得极盛的红梅,色彩灼艳,浓香氤氲。她的才情让“薛涛笺”在历史溪流中似落红般流入文人的书房里,让“扫眉才子知道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句诗镶嵌在历史的风中。而我心中的“扫眉才子”只有三个,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女子位于首位,我总感觉,张爱玲的才情远远胜于薛涛的。

照片中的张爱玲清冷孤傲,就像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写“……张爱玲高昂着头的那张照片的感觉带着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萧索,三分眷恋,七分淡漠地睥睨这红尘”。也许是因为张爱玲的性情,她的文字有一种超世出尘的清亮和苍凉,有着一种浓缩成星的苦痛,让人沉醉。读她的人很多,安意如、贾平凹都曾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张爱玲,写出的文字也成为了经典。我不似他们才华横溢,文学视野广阔,但读了几年的张爱玲,我心中的感悟就像阳光下的荼蘼,要在春天的温暖里花开灿烂。

《金锁记》

张爱玲笔下,曹七巧是我最同情又是最恨最怕的女人。七巧的丈夫残废加上自己开麻油店的出生,丫鬟对她也不是全心的尊敬,这点让人感觉她是个弱者。可那个时代给了她尖酸泼辣的性格,她在一片没有光亮的灰色中生活,同时也将她的儿女推向痛苦麻木的深渊。她的尖酸刻薄让女儿长白选择退学之后又开始吸食鸦片,让无论是姜家人还是娘家哥哥的周围人对她厌烦至极。正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写的“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封建扭曲了她的观念,让她成为一个比毒药更让人恐惧的女人。我感觉她是一个罪犯,她破坏女儿长安的姻缘,让儿子长白沾染上大烟,又逼死了两个儿媳。也许她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刽子手,虽然她没有刀,只有一张可以张合的嘴,但她的嘴可以杀人。

《倾城之恋》

读《倾城之恋》的同时最好听一段轻柔舒畅的音乐,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柳原和流苏爱情的浪漫之处。范柳原是张爱玲笔下我最喜爱的男人,他成熟稳重又幽默风趣。透过书页上墨色的铅字我仿佛就能看到他对流苏说“你的特点是低头”的深情,仿佛能看见他身上那种迷人的男人魅力。对柳原来说,流苏是与他极为相配的人。流苏是旧时代的新女人,她不畏舆论压力在旧时代敢于离婚,她不是平平常常的中国女人,即使她28岁了,她仍希望一份精神恋爱,不是随随便便的嫁为人妻。流苏是理智的,她在爱情里审时度势,她希望在爱情中得到尊重,所以她不停地通过柳原的行为揣摸他的意图。不过,柳原和流苏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都遇到了理解自己,懂得自己所想的那个人。

《半生缘》

也许因为我年轻,经历的事少,现在对世间的悲与痛仍未看透。也因为这,我从看过一遍《半生缘》后,不忍心再读第二遍,读第一遍时我的眼泪几乎弄湿了半本书。鲁迅曾说过“悲剧便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张爱玲做到了这点,她让世钧和曼桢的爱情花凋谢在亲情背叛和诸多遗憾之中。几年后的相遇,他们互相讲着自己这几年的历史,明白了当年事情的缘由,可这只能增加了他们现在的痛苦。曼桢的历史是雨夜中一条泥泞漆黑的小路,世钧的历史是平平淡淡的一阵凛冽的风。没相遇时,他们只是互相思念,相遇后,错过的遗憾和伤悲会像一只毒虫,吸食着他们的血液。

《半生缘》的悲不仅在世钧和曼桢错过的历史上,也在再遇后的无缘中。相遇时曼桢离开了祝鸿才,而且还有一个守望者,她的未来也许会像夜空高垂的明月,在愁楚中觅得清亮的光。但世钧的生活恐怕只有表面上的幸福,有大小姐脾气的石翠芝会让他愁眉紧蹙,她不是他心灵的默契者,不能懂他所想,现在遇到曼桢了,却无法在一起。世钧只能在心中想着她,静静地,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恋爱时曼桢写给他的信。

张爱玲的文字是深邃的,文字后的情感深流有些我无法读懂,比如《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等小说,也因此我看了关于张爱玲的很多文章。

贾平凹在《看张爱玲》中写道:“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乱我心,但偏要读”,我也是如此看她。

读张爱玲,就是在饮一杯酒,清冽甘馨,绵绵清悠。我愿生活中一直读张爱玲,读她的文字,读她的情。

长理研言编辑部

本期编辑:阿阿阿敏

指导编辑:瑞nuo

欢迎投稿:changliyanyan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zz/39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