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千古流韵动人情浅谈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之一,蒙曼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她的新作《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带领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唐诗、品四季。正如书名《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所言,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讲唐诗,和大家在四季的交换中一起赏读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但作者在选择诗词的时候,并没有把二十四节气都写完,也没有把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吟到,而是以代表着唐诗的风骨、风雅与风流的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为核心蓝本,精选流传至今的五万余首唐诗之精华,蒙曼以自己隋唐史学者和女性两重身份,为早已出过多种版本且人人会背的唐诗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带我们领略古诗词里的字、画、韵之美,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对于古人来说,一天、一年、一辈子都得按照大自然的节奏来走,什么时候下雪了,就该热热乎乎待屋子里不出门,什么时候起了第一声鸟鸣,就是春天要来了,该合计农事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盛世,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东奔西走的年代。年轻的书生出门宦游,或赴京赶考,从军的赴边关打仗,经商的走街窜巷甚至成了异乡人。有年轻的姑娘也不必急着早嫁了,携了伙伴,走出家门,去远处采桑莲。宏大如唐,充满了活力,也满含了沧桑,从而赋予唐诗丰满的内涵。那么,蒙曼的这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所呈现的又与别的唐诗赏析作品有何不同呢?

四时之诗,妙不可言的写作手法

四季分明,是对一个区域天气最好的评价。可是,对于一部分地球人而言,要么是经历严冬,要么是忍受酷暑,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上选择住所地,但是深层次地我们还是安土重迁,即使对于当时当地的气候有所厌恶,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在诗歌的天地里,其实四季并不是分明的,而是根据人类的情感而发生的逆变,一切都是文学惹的祸!

诗词中很多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春夏秋冬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深处的喜爱与厌恶,这很正常,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我们明明写的是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但实际上写的是心情。这种心情有时候形成了笔下之字,显得格外的亲切。

在《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里,蒙曼运用了她一贯的通俗易懂、准确到位的解读方式。在讲解唐诗之前,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季节的特点,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对诗人思想情感上的触动。春天的一丝和风、夏天的一律荷香、秋天的一点露水、冬天的一片雪花,都能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在描写同一个节气或者节日的诗词的选择上,作者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例如,在“清明”时节诗的选择上,作者并没有选用脍炙人口的杜牧的名篇《清明》,而是选用了韩翃的《寒食》,原因在于:一这首《清明》诗,并没有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而且在唐朝乃至北宋时期,杜牧的诗集中并没有出现这首诗。直到南宋末年,谢枋得编《千家诗》,才把它归入杜牧名下。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不是杜牧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一个理由,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清明节本来就包含了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选一首《寒食》,是要让广大的读者认识到,古代其实有过更多的节日,那些今天已经消逝了的节日,也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芳华,值得我们记住和珍惜。蒙曼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而在诗词的赏读上,蒙曼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把古诗词讲解的通俗风趣。比如在讲解杜甫的《春夜喜雨》时,作者巧妙运用了各种对比,如中外人格精神的对比,诗人性情的对比乃至不同地区春雨的对比,让我们不仅深刻地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浓浓春意,更感受到了春雨过后,四处洋溢着饱满蓬勃的生机……通过蒙曼老师的解读,不仅让我们对这些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跟着唐代的岁月轮回,跟着唐人的生命轮回,与我们生活的这个大自然,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次更亲密的接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个节气、每个节日、每个或阳光明媚或淫雨霏霏的日子,都有属于它的绝美诗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便可以过成诗、美成画。

花为什么要含烟,月如何为朔?对于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但是要是将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投射到这种环境中,如果没有胸中的块垒,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文人的!当然,唐诗中李杜是大咖,但也不排斥一些小门小类的别出心裁,像祖咏《终南望余雪》虽然作为应试诗,暗含终南捷径,但也不失为一种即兴之作,让读者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源于其的信手拈来。古诗中有很多句式是倒装的,为什么呢,除了修辞的需要,也表达作者的不安,正因为倒装,增强了文中的气势,让我们后人在读诗的过程中觉察出作者的思考,在静与动的协奏中会发现不仅当代人会失眠,而且远在一千年前的唐代,有文化的人都容易辗转反侧,这可能是文化人的潜意识,还是故作高深呢?

诗言志,是古往今来的传统,但是这种传统到了盛唐就渐渐发生了转变,这种爱恨情仇所以更倾向于用诗的意象去概括。不过,我们心目中的盛唐其实没有持久多长时间,也正因为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大家怀念它,在盛唐之后,国运不再、民心不再,大家就渐渐没有了吟诗作赋的雅兴,只能聚情于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由此可见“国家不幸诗人兴”只是一厢情愿。

要说蒙曼的解读,与其它文人有什么不同,我想首先他对唐代的历史脉络是有着清醒的把握,毕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因为了解、理解、掌握,所以他没有就诗论诗,其次,他在文学修养好,倒不是字字珠玑,有意无意地制作高潮,其实有时看骈文是空有文采的华丽,而没有实质的内容,此外,他善于把握读者与作者的心理,知道作者想的是什么,这很难,但是他做到了,但对于更难的读者要什么,他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确实是大咖的作派。

从节气角度选诗,从女性角度解析,细腻且蕴含情感

蒙曼在书里讲,本书诗歌是按照季候来选取的。这样一来是好看,能通过四季不同的美景赏析到唐时之美,且人之一生,就像天地之一年,也有四时之春夏秋冬,古人对季节、节气变换比今人敏感太多,也细腻太多。在古与今,传统与未来间,这些诗把亘古不变的生命课题联系、纠结在一起,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作为女性,蒙曼不仅注意到这些生命、事业这些宏大的主题,同时也注意到了亲情和爱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了零时,恰逢母亲节来临。这虽是西方的节日,但是蒙曼教授还是将其列入书中的一个章节。天下母亲皆以样,孟郊的《游子吟》虽然只有寥寥数句,却写尽了世间的母爱之情。那么孟郊是在怎样的情形与背景之下有感而发从而写下这千古名篇,为天下的儿女向自己的母亲抒发情义的呢?

蒙曼教授为你逐行逐字细细道来,将孟郊与母亲的经历与情义慢慢讲述,共同领略那份感人至深的世间情亲。在往年的这个节日里我们都会按照习俗送母亲一束康乃馨,而在读了蒙曼教授关于《游子吟》的解读之后,我倒觉得每年的这个节日不妨为自己的母亲背诵一边《游子吟》,毕竟这才是更加符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而让我感受到这些的,正是蒙曼教授。

说到爱情,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是武则天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与下面将要说道的杜审言是同时期人。蒙曼选了《正月十五夜》这首写庆祝节日的诗,它所写的是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为了庆祝节日都聚集在街上,熙熙攘攘的,很有一派繁华气息。然而最吸引男孩目光的还是美貌的歌女,平日里遇不到的人此刻都可以大胆打招呼聊天。这也是元宵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来由。

至此,不仅令人想起《大明宫词》里周迅饰演的太平公主和赵文瑄初相遇时的情境。当真是一见斯人误终身!除了讲亲情爱情的诗以外,蒙曼对于细节的把控也非常到位。“虫声新透绿窗纱”这句耳熟能详的诗,是惊蛰最好的代言,在她看来,也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心萌动的预兆!

更具古感,由历史学者的角度解唐诗

早些年看安意如解析古诗,当真是别具美感,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感性地娓娓来,读来非常舒服,有时候甚至觉得字字句句仿佛沁人心脾一般,时间和空间在书里迷失了方向。但若干年以后,对唐诗以及众多古典文学作品看多了之后却隐隐发觉,这样的解读是不是过于感性了呢。除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不是还有其他东西可以挖掘呢?

今日读蒙曼的解读版,倒是读出了爽朗了意味,比如她首篇解析的是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诗人,也是杜甫的祖父,原本因为针砭时弊与同事起了冲突差点被杀,却因欣赏他的文才反而给了官做。他就属于“出门宦游”的一类人,这首诗是诗人在赴任途中寓情于景所做的。原本离乡的思念与伤感让这首诗充满悲伤气氛,读来不免令人垂泪。可作者却有不同见解。

蒙曼认为这是一种人之常情。对于今人来说,离乡、回乡更加容易,所以人们爱上了旅行,去别处走走,看不同风景。其实对于古人也是如此,唯有到了新地方,看了新景色,才会在新旧对比发现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才能意识到对家乡的眷恋。可是这是他的事业,他的坚持。杜审言不畏权贵,敢于谏言,狂傲一生,却唯独对这春色、对心底对家乡的眷恋低头,不得不说,这就是诗人本心了。

从这个例子里就可以看到,同为女性,蒙曼细腻,善于体察诗人的心理,但同时也脱离了只谈情不说正事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意如是以“我”解读诗人,而蒙曼是还原诗人本身。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前者与我们读诗的心情相同,总想着得到共鸣或了解诗人当时心境了事,而后者则是站在古人当时当事的角度,通过一首诗还原作者的一生,还原一个时代的概况。

寒来暑往,节气变化,四季更替,岁月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的流逝。唐诗之所以可以跨越千年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因为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美,而且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意境美。唐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流传了千年的文学体裁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经历了千余个四季更替。四时之诗,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礼赞。

中国古诗词大会,不仅重新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热潮,也使得人们在纷杂的世界里,愿意静下心来去品读中国的古诗词、伴着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去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文化的魂,四时之诗,作为唐诗的最美解读,指引着我们撼动文化的旗杆,不断琢,不断磨,用那份高洁又纯粹的赤子诗情向经典致敬。

从这个例子里就可以看到,同为女性,蒙曼细腻,善于体察诗人的心理,但同时也脱离了只谈情不说正事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意如是以“我”解读诗人,而人本身。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前者与我们读诗的心情相同,总想着得到共鸣或了解诗人当时心境了事,而后者则是站在古人当时当事的角度,通过一首诗还原作者的一生,还原一个时代的蒙曼大致是因为在“百家讲坛”讲述那些搅弄大唐风云的女性开始名声大溢的,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员,她精通隋唐史,对史料和野史可谓信手拈来,所以她讲史的两大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和准确到位。这个风格同样也延续到了这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通常大家在解读一部经典的时候总要是比较隐晦,这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起到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常常使人一知半解,且经典如此,历史亦如此,所以蒙曼以口讲历史,让历史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大众喜爱。这个成功让蒙曼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即年在喜马拉雅开辟了“蒙曼品最美唐诗”电台,即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她以深厚的讲书功底,带给听众身临其境的享受。而今,这本以音频为基础,却以文字形式呈现并融入更多内涵。所以说,如果不是《百家讲坛》积累的人气,很难讲蒙曼有今天的成就,但是她的功底就在那里——善于把握历史的细节。同时,喜马拉雅的成功也验证了她很擅长把我们最为熟悉的唐诗解读得更为精准。无论何种,毫无疑问的是,这对于传统文学的普及有着巨大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jj/38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