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给小朋友讲国学故事的孙爷爷。
每天十分钟,经典故事我来讲。从小学名著,国学润物细无声。
今天我给小朋友讲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把自己的儿子、孙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些藩王势力很大。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抢着继位,当了建文帝。建文帝害怕藩王争夺皇帝的宝座,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弱藩王的势力,由此惹恼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建文帝才当上皇帝,朱棣就造反了。经过四年的内战,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都城南京,成为明成祖,国号永乐。
这段历史,称为“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过程中,有一个太监马和,出生入死,辅佐朱棣南征北战。朱棣当皇帝之后,御赐给这个太监“郑和”的名字,授予四品“三宝太监”的官衔。
那时候的明朝沿海,海盗倭寇猖獗,十分嚣张,渔民出海捕鱼、做买卖,安全没有保障。当时,有的东南亚国家希望与中国友好,每年都会向中国朝贡,也欢迎明朝的使臣到他们国家去传播知识。可是,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xiān]罗互相征战,殃及周边一些国家。有的明朝使臣被杀了,有的邻国向明朝的贡品被拦截了。这些事情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渔民和南部海岸的安全,一方面损害了明朝的国际形象。因此,朱棣决定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海,扬我国威。
永乐三年,郑和在南京集结了六十二艘巨大的宝船。他从苏州刘家河出发,经过福建五虎门,扬帆出海。郑和出海的七月十一日,现在是我们国家的航海纪念日。
郑和的船队共有二万八千多船员,包括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各船分工明确,有专门存淡水的水船,有储存粮食的粮船,有专门对付海盗的兵船。船上,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星图、罗盘指南针导航,还有测量水深和海底土质的设备。史书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船体有十多层楼那么高,又大又稳,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大船之间以悬挂彩旗的旗语互相联络。夜晚和雨雾天,则以灯笼、铜锣、喇叭和螺号等用于通讯。
郑和第一次出海,就收服了越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还抓住了横行海上的三个海盗。之后,郑和的船队一直航行到印度沿海,在那里留下了刻有中文的石碑,与当地的朝廷交换礼物。历时两年多才回国。
此后的十几年间,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他的足迹遍布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还有非洲东部的也门、索马里、肯尼亚等很多国家。船队给这些国家送去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也带回来了佛牙、长颈鹿、香料、宝石等东南亚和非洲特产。据统计,永乐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受郑和邀请的亚洲、非洲国家,纷纷派使节来朝拜明朝皇帝,有时候一年有十五次。明朝都城里,经常出现高鼻子凹眼窝黄头发的外国人,盛况空前。有的国王也来到南京,死后就葬在中国。
在这些国家,有很多以郑和“三宝太监”名字命名的地方,如马来西亚的三宝山、三宝井,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三宝庙,斯里兰卡的国宝级文物锡兰山佛寺石碑,成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友好的象征。
郑和的航海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那里面还明确注明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他的航海图上,甚至有澳大利亚、美洲海岸线的轮廓,这些发现比同时期的外国航海家早了几百年。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已经是五十九岁的老人。那时候朱棣皇帝已经去世,新的宣德皇帝继位,迁都北京五年了。这一次,郑和有在大海上航行了三年,不幸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城病逝。他的船队由助手王景弘率领,返航回国。
郑和七下西洋,很好的宣扬了明成祖朱棣“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彰显了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今天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历史故事
赞赏
长按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心理辅导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jj/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