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读散文


读散文

1

好几次,当我去书柜里找书时,都有一种感觉——散文、随笔类的书籍比较多。小说则少得多。

仔细想想,这个习惯大概源于自己从中学时就开始的读杂志、报纸的习惯吧。

小时候读书,一切全凭兴趣,独自摸索;加之当时能接触到的书有限,县城的书店只有一家;手里的钱更是有限,因此,邮局门口的杂志摊便成了我每日必去的地方。

最初的时候,邮局门口处有一个简易且低矮的书摊,杂志就被平摊在一块木板上面。后来变成了一个绿色的报亭,稍微气派一些了。各种杂志被挂了起来,从外面看去,花花绿绿的。

我几乎每天都会去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杂志,当然,自己的许多零花钱也被花在了这里。开始读的都是故事性的,如《故事会》、《故事大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等,后来就换成了《辽宁青年》、《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之类。

2

这些书陪伴我度过了自己的中学阶段,乃至后来许多年。

那时,我们无法预知一种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当时光流逝之后,我们忆起那段时光,才明白当时这个很无感的岁月,竟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就像读书读散文,这个习惯已经陪伴了我好多年。

读杂志的热情渐渐消失之后,我开始买散文,随笔类的书来看。

散文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如江河奔涌一般,直抒胸臆,又可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让人心领神会即可。

最初读散文也是毫无章法的,但是读得不少。只要看见是散文,随笔的书便会买来读,如《董桥文录》、《世界著名散文精选》、《培根文集》、《纪伯伦散文诗精选》、《爱默生散文精选》……还有各类散文选刊、合刊、年度散文选,等等。

也不知道怎么读,只会把文中一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句子划线出来,可是,读完就读完了,并不思考,就去找下一本继续看。

我喜欢自然的,随意的阅读。至于所谓的方法,技巧,那是在读过许多之后才可以领悟得到的。

3

读书是有阶段性的。

最初读书的时候,可能注意到的是文章里的词语,或者是某个我们没有听过的思想,这些东西让人感到新奇。

恰如我们看待世界,最初总是充满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就像个旅游者一样,想看看各地风景。于是,读书时便觉得读得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但后来渐渐发现,有的文字虽然普通,也有一种力量。

人还是要学着去身边寻找最美的风景。于是,这时,我又转向那些自己曾经看过的却没有仔细看过的书,尤其是我们的古文。上学时那些之乎者也的让人无比厌烦的文字此时变得别具魅力。

即使读不懂也不要紧,可以参考着别人的讲解与注释来看。这是我们的源头。

4

看看书柜里的书,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早些时候买的散文类的书都是很随意的,只是书名当中含有“散文”或者“随笔”二字罢了。并没有特定的喜欢的作者。书里的文章也大概只有几篇是自己脑子里有印象的。大部分都被忘记了。

后来就有些方向,比如,毕业那两年,余秋雨的文章风行,历史散文成了我最愿意读的文章,于是,连续地买了他的好几本书。

后来又读了一些关于中国诗词的解读类的文字,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套是安意如的系列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思无邪》、《当时只道是寻常》。后来又读了《蒋勋读唐诗》、《蒋勋读宋词》、及他对《红楼梦》的解读等等。

5

也有几套丛书,大都是读书随笔,但是,很惭愧,读完的不多。这种书对我来讲,还颇有些高深,偶尔会拿出来翻翻,但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因此它们就经常被搁在柜子里了。

一个人想要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就要学会从各个角度来进行了解及分析。不然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只能坐在井里,自以为是地谈论自己所看到的那一片天空。

读书也不例外。

即使我们读了很多,但是我们学会真正的思考了吗?

读书既是爱好,又是一份机缘,你读的书塑造了你,而你选择的文字,正好也显示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文字的世界里,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与书的缘分,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样。无可把握,却充满魅力。

6

阅读散文有多个角度,它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是多维的,许多文学作品如小说亦可作为散文来读。

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的情节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倒是书里描写上海弄堂的文字被我读了好几遍,甚至还去买了两本关于上海旅游的书来看。我觉得这就是一篇经典散文。

读小说《飘》,里面大段大段的心理及景物描写是我仔细读的地方,书中人物的语言却被我略过去了;

还有《额尔古纳右岸》,我也是当作散文来读的,感觉不管翻开哪一页,都可以开始读。随时打开就可以读得下去的书太少了。

崔利霞1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80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