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衍林讲堂著名作家安意如带着唐诗去旅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场精彩的讲座亦是如此。5月3日下午,著名作家安意如做客海南中学衍林讲堂,以“带着唐诗去旅行”为主题,与师生们分享她的阅读经验,畅谈她的创作心得。

安老师从自身谈起,讲述她为什么喜欢读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古典名著。她说是因为她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有才华、有趣、有情怀的人,也看到很多中国的历史故事。

安老师讲的第一个诗人是屈原。她说,小时候看屈原的故事,背屈原的《离骚》时,她不能理解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叹,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当读到很多诗人对屈原的凭吊和惋惜时,她就开始明白了《楚辞》的文学地位,也敬佩屈原的品格。她说,屈原生来就是楚国的贵族,他完全可以做一个不问世事的人,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但他选择不断地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反对当时楚国大臣们的麻木,他要求美政。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两次被流放也不改初衷,最后在汨罗江畔投江。他选择与自己的国家、信念共存亡。到汨罗江边,我们会想到屈原,想到《离骚》。地理就不仅仅是地理了,它更包含了我们的情感。

接着,安老师以李白为引,带我们重走李白的漫游之路。李白在四川的大匡山读书,后出蜀到襄阳、扬州等地。她说,我们看诗人一生的经历,自己也可以沿着这些地方,去寻找他们一生的风景。

谈到襄阳,安老师还谈了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赞美之情,之后,李白又为他写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的名篇。安老师认为很多的千古名句,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拔高它的水准。像《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的诗对李白来讲,太容易了,他能脱口而出,李白写作的较高水准表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作品上。她说,诗人们的创作能脱口而出,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当下有真情实感,心潮澎湃;二是他们有多年的学习和创作积累。安老师认为爱好诗词的人不用着急下笔写,就同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一样,我们应该先把王维、杜甫、李白等的名作读一遍,来打好底子,这样落笔的时候,格调就不低了。

谈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安老师谈了李白在扬州的生活及他创作《静夜思》的故事。她说,唐诗中有很多有趣的、值得我们去领会、能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地方。

安老师说,每到一个地方,如果这地方能够让她迅速地兴起一种认同感,那一定是她在古诗文里读到过它。当她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杭州西湖时,她能很自然地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那时她不明白“淡妆浓抹总相宜”,但当看到那个风景的时候,她能够想到这个是可以和某句诗对应的。她说,很多的诗词不是我们当下就能明白,可能当我们进入某个情境时,才突然知道什么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谈到海南,她说她第一次来海南时,很多人说海南是“文化沙漠”。但她读苏东坡的事迹,读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时,就很想去儋州看看。她说,苏东坡作为一名被贬谪的文人,从著名的西蜀之地来到海南,他没有觉得这里是“文化沙漠”,我们就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提问环节,安老师的耐心回答又让大家受益匪浅。她认为好诗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无论有感而发还是长期的酝酿之作,都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能够打动大多数人的心,而非作者一个人的心;三是诗歌能体现作者的才华和文笔。面对古风创作盛行,历史被“消费”的问题,安老师说,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不是轻易就能够被人们消耗完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那段历史和我们的文化。《水浒传》是对北宋历史的解构,宋词因为“消费”了唐诗而出现,如果我们都抱以经典是绝对不能动的心态,文化就没有办法突破和发展。

讲座之后,安意如老师被热情的读者包围,大家都想请她在她的作品上签名留念,以铭记今天下午这场美丽的邂逅。

文字:王亚春

图片:兰志军

赞赏

长按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