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也门 > 也门地产 > 安意如盛唐时代的诗歌风情
当前位置: 也门 > 也门地产 > 安意如盛唐时代的诗歌风情
作家安意如
本文节选自“安意如‘古典诗词赏析’系列”活动速记安意如:在任何一个爱好诗词的人心中,西安都是不可取代的,在唐代的时候长安城内有一百零八坊,这一百零八坊可以用白居易的一句诗词形容:“百千家如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规整。我们看《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有开坊门,其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大的小区,长安城其实是非常大的有规划的小区,这个小区里又分不一样的坊,像歌妓女所居,侠少士人爱去的平康坊,最繁盛的安仁坊,李泌所居的光福坊还有东市、西市这些都不是诗词里诗人们杜撰出来的,那是真真事实发生过的。曾经想过如果真有时光机的话,我希望能够回到唐代,可以是初唐,也可以是盛唐,也可以是中唐,晚唐的话不太想来,因为晚唐的时候它已经遭受了兵劫,受了战火的侵蚀,就像一个受了重创的老人,望之总会让人觉得心有不忍。“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如果能来到唐时的长安,邂逅一下正在喝酒的李白,找到白居易喜欢吃的那家胡饼店,走过韩愈抱怨过的下过雨的街区,看一看灞桥的柳,曲江的花,骊山的雪,是很有意思的事。除却诗人和侠客,长安城还有一个我最崇拜和喜欢的人,不是李白,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声名被《西游记》所掩盖,他们都以为唐僧是唐三藏,但是那不代表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应该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位不可忽略,功德非常广大的一位高僧,他集取经、译经、开宗立派一生。我笑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偷渡客,没有之一。因为他当年出家之后遍阅经文,遍阅经文之后他发现当时的经文有很多错漏之处,作为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你所学习的东西,包括信奉的宗派,包括佛学知识,产生了一些反映跟想要继续去追求的,但是因为当时边境有战争,国家不批护照,他没有办法,他就只能偷偷离开,最后在印度学成,被印度人封为大乘天,然后又载誉归国。当然他一路非常辛苦,九死一生,也经历过高昌国王的盛情邀请,也经历过逼迫。高昌国王开始想逼迫他留下来当国师不成,他以绝食相抗,国王见他真的是心意坚决,最后认他为御弟,送他离开。这也是唐御弟这个称呼的一个原因。玄奘法师一路在一些小国说法,后来到了印度继续学梵文,研究《瑜珈师地论》,回国之后又在唐太宗,唐高宗的支持下开始译经,他所开创的宗派就叫慈恩宗,也叫唯识宗,对大乘佛法在中土的传播影响非常大。我想说的是,在我心中现在的西安,那时候的长安,不仅仅是一座诗意之城、诗歌之城,它是当时全世界的文化汇集的地方,美好而壮丽,具有包容的魅力与魄力。如王维诗中所赞美的气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每个中国人一讲到盛唐都会心潮汹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长安。假如大家稍有留心会发现很多的诗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按现在话来讲他们都是漂在长安求取功名的,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诸如此类的表达。每个人说起长安就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李白就是其中鞘翅。李白的出生地是吉尔吉斯坦,在唐称碎叶城,严格意义上说,他属于唐朝管辖区域内的中国籍华侨。我去新疆之后,我新疆的朋友特别认真的跟我说,李白一定有维族血统。因为李白五官长得不太像汉人,个子高,特别爱喝酒,也爱打架,任侠使气,这些特点都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所以我维族的朋友坚定觉得李白一定是有维族血统的。李白五岁的时候随着他的父亲回到国内,定居于四川江油,在大匡山学习,经过了学习,包括学武之后,他决定出蜀,到湖南和湖北,最终他想抵达的梦想之城的是长安。他的长安之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在他第二次到长安的时候才有的待遇,第一次在长安城因为不遵守治安制度,跟一些地痞流氓打架被抓了,好不容易他的好兄弟们才把他捞出来,然后他灰溜溜的离开,第二次他经过道士吴筠、贺知章等人的举荐,以特招的方式,当了翰林待诏。为什么李白不走科举制度呢?一来是唐代讲究门第,商贾之子不能应试,二来科举制度最难考的是进士,进士要正儿八经读书的,所以白居易说五十少进士、三十老名经,什么意思呢?进士特别难考,能考上的都是学富五车的。白居易是学霸。李白是不是学渣我们不清楚,但他有一个身份,他是商人之子。一定意义上,这个出身阻挡了他的科举之途。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濮存昕话剧《李白》剧照
他没有办法像杜甫那样去考科举,虽然杜甫考试运一般,后来更被李林甫坑得没考上,在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出身很高,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祖父杜审言官至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幼承庭训,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性格却不骄横。他在少年时期曾经度过一段富足安逸的生活,四处去游历。唐代人喜欢一种生活方式,叫做游学,现在来讲就是旅行,一边去旅行,一边去认识朋友,一边去丰富自己的见闻。认识了李白、高适等好友。在唐代除了像李白这种,通过特殊的机遇成为当时的长漂的成功者之外,还有一批非常著名的人叫遣唐使,如今有很多人说起日本文化觉得非常棒,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实他们的根源都在中国,而且在唐代的中国。像李白这种交友广阔的人,他有非常好的日本朋友晁衡,日文名叫阿倍仲麻吕,晁衡入国子监学习,后来当了唐朝的官。当时唐朝的制度是非常兼并包容的,很多国家或者别的民族的人可以来当官,而且当了大官。这能够让当时的长安非常繁荣的原因,在当时的长安城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各种习俗和风情的展现,人情跟文化的兼并包容,它更多的是一种自信,是现在国家强调的文化自信。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主持人:刚刚安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在唐朝时候的长安城、长安的文化和人。现在长安和西安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态,西安处在很多元化、很现代化的阶段,就像古诗词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了,安老师您觉得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古典诗词如何能够扣击到大众的心扉,古典诗词对于您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安意如:我举一个例子,我如果是一个西安人,我会非常以我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历史为傲,我觉得它可能是中华民族精髓所在。当你在生活过的土地上,走过的地方曾经是李商隐在傍晚登临过的乐游原,我们跨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到一样的夕阳,这种感觉不是言语可以表达。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种感情本来就不是少年人能够领会的,只有到一定年龄和一定阅历之后才能意会。我以前根本体会不到白居易写的《长恨歌》有多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多少女生梦想的,言情小说里面的万年经典套路,何况是万千宠爱在一身,我根本感觉不到那种所谓的绝代佳人的悲哀或者一个君王的悲哀。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后,突然读懂那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突然知道什么叫乐极生悲,什么叫盛世成灰。诗词里的很多东西一定是我们在少年时候一点一滴渗入到血脉,然后你才能慢慢的懂得,就像翻检旧物一样,知道原来有这样的记忆,我有过这样的熟悉感,你才知道什么叫“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就能理解为什么杨玉环死了之后,老去的李隆基有那么深的悔恨,他悔恨的不仅仅是他失去一个爱人,一个绝代佳人,他更加失去了他当年无上的荣光、亲手继承打造盛世,他眼睁睁看到开元盛世在他手中碎裂。没有任何人能将它拼起来。当他在上阳宫听着夜雨,独对孤灯的时候,我相信与其说他怀念杨玉环,不如说他怀念的是杨玉环之类的人所代表的不可复制的绝代风华。作者:安意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盛唐的绝代风华,即使用最多的诗歌,辞藻去堆砌,都是不够的,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将盛唐诗人诗歌里最精华、最动人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会显现出一个关于长安,关于大唐风华的画卷。初、盛、中、晚,才子佳人辈出,并不是哪一个诗人,哪一段故事,单拎出来能够代表唐朝的。这是我的感觉。若我有幸生活在西安的话,我会亲自带着我的朋友走遍我在诗歌里读到的每一寸地方。在诗文当中读过的每一个画面,都想用现在的仪式去祭奠一番,我知道已经物是人非,但我相信冥冥冷月,青青柳色依然是跟千年前一样没有太大的区别,差别只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变了,人心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对于人世悲欢离合的变化没有变。主持人:安意如老师您是怎么开始喜欢上古典诗词,能够体会到古典诗词当中带给我们这些心灵上的震撼?安意如:一开始可能没有那种所谓的震撼,反而更多的是感动。我自己诗词赏析之路,我觉得最重要是我不贪多。我从一开始从特别浅显的东西,比如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特别薄的画册,那个画册是一本少儿读本,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所有的家庭都买得起,一边是诗词绝句,一边是画。我记得那首《题都城南庄》,我后来才想起来,这个都城南庄很可能就是长安城南的某个村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很奇怪的,一首诗给你带来的印象如此贤名,从此以后桃花和春天关联起来,在我的心中成为一个浪漫和遗憾的代表。我特别感谢诗歌给我带来的审美变化,它让我心中的春夏秋冬有了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动感。比如在我心中,不管我在哪里,我想象盛夏的情景,春天就是那片桃林,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是霜叶红似二月花,冬天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会因为诗词反复去到一个地方,也会因为诗词对一些素未谋面地方有着向往和期待。譬如说扬州,在唐代扬州相当于经济特区,即使是心思淡薄如孟浩然,都会在武汉黄鹤楼前跟李白说我去扬州玩一趟,为什么?因为烟花三月下扬州,我要去春游,看一看扬州的风光。杜牧在扬州有各种各样艳遇,写了很多关于扬州的诗词,十年一绝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一梦十年,可见待的时间不短。再跟大家吐一个好玩的槽,李白在扬州写了一首最著名的诗歌,每个中国人都会背,不可能不会的那种,叫做《静夜思》。所有人都不知道《静夜思》为什么在扬州写,我来给大家说说,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李白拿着家里给的钱游学到了扬州,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大手大脚把钱花完了,然后等着家里寄钱来救济,等钱的过程当中坐着小马扎,看着月亮,写下了《静夜思》。这是真事,不是我编的。我每次看到《静夜思》的时候,心想这是高中生在等着爸妈给生活费的感觉呀!他在这里想,他爹什么时候给他汇钱过来,他才能继续漫游,继续他梦想中的征程。我们理解诗词的时候不应该这么片面的去想它在文化上有什么样的拔高和提升,更多的时候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趣味。比起古人的才华,我们算什么呢?有什么资格自视甚高呢!我们的才华比不上李白,心胸比不上苏轼,我们对天下苍生的怜悯之心,也比不上杜甫,要说大器晚成也比不上高适,但为什么我们能够在诗歌里找到这么多共同的感动?原因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只不过在后来相对漫长的生活里,我们开始领略自己的初心跟才华,我们开始为了一些所谓的更重要的东西放弃自己原有的一点灵性。很多我们现在读到的诗歌,流传下来的诗人,他们也是被时光选中的,他们在当时的时代里也是少数人,不是大多数人,唐诗宋词之所以成为经典传承的文化,不是因为谁都可以写,而是有一定的机缘。时光替我们挑选了一部分有才华有个性的代表人物,把他们的心血制作成诗歌,化成诗章,然后流传下来。文化的传承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活动照片主持人:在这些很稀有和罕见的诗人当中肯定有您最欣赏的那一位,跟我们聊聊天最欣赏的诗人。范围再缩小一点,男性诗人。安意如:这个选择可能得罪人,而且我自己有一个感觉,我其实非常喜欢李白,我几乎把李白所有的事情都去了解,包括他的《李太白集》中华书局的版本是我小时候自己掏钱买的第一本诗集。少年时一定要读李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规矩当中,会压抑掉你性格当中的侠气跟血性。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我后来去研究李白的身世,发现他为什么能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底气,首先因为他有一个哥哥,可能还有一个弟弟去继承家业,他的父亲李客(应该是化名)回国之后在长江流域,就是现在的三峡做物流买卖,拿现在来讲就是家了开一个快递公司。他的父亲尊重他的才华,尊重他的抱负,支持他的理想。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都有这样的条件和底气。李白死于安史之乱开始后不久,一生没有经历太多生活的寒苦,所以他身上才会有仙气、有侠气。我们再看杜甫,同样是两个绝代高才的人,经历如此不同。李白死都死的那么浪漫,拿《大话西游》里面的话说跑都跑那么帅。李白的死其实没那么浪漫,他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游历安徽,他的一个族叔是当时的县令,所以给了他最后一个庇护。但是比起杜甫饿死孤舟,还是很幸运的。我小时候读诗歌不懂,后来才知道什么叫无边落木萧萧下,什么叫不尽长江滚滚来,什么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读李白的诗可能更多的是热血,是心中的浪漫跟侠性沸腾,人到中年以后我觉得我被杜甫敲了一棍子又一棍子。为什么那么多人去推崇杜甫,那么推崇他,因为他身上真的有一种儒家的仁心,他真的以他的诗歌去反映当时的民生,而不是为自己做的一己之诗,杜甫绝对值得后世之人学习,是民族的脊梁。当时杜甫和李白匆匆一会,死心眼的杜甫念了李白一辈子,经常写诗给李白说我又碰到你了,我又干嘛干嘛的,如果当时有白癜风什么情况白癜风什么情况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