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也门 > 也门地产 > 谈ldquo半边天rdquo的价
当前位置: 也门 > 也门地产 > 谈ldquo半边天rdquo的价
题外话:
1.本文只代表个人三观,绝无鼓动他人模仿甚至实践文中提到的部分所谓“不务正业”事迹的意思,各人情况不同,仅作参考。
2.文中举了大量人物或事迹,为表示尊重和保护隐私,部分人名以其姓的首字母代替,比如作家安意如,就写作家A君(不区分男女);如果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比如主持人敬一丹,就以全名呈现。
3.文中列举的人物或事迹,我力争按从传统保守到愈加开放、从常规思维到不走套路、从单一到多元的顺序呈现,与年龄、职业、相识的顺序等无关。同时,每个标语主要是贴合所列举的事迹来写,未必精确、全面。
========================
前天感言轩的头版文章谈人活着“重于鸿毛”的价值,今天则从女性这一角度来再谈实现价值的可行性。
古往今来,女性们逐渐苏醒,她们独立、勤劳、自强、创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实现着或大或小的人生价值。本文从19个大类,以我见到或听到的女人们(接近50位)的事迹为例,带读者看看女人们活着可以实现的那些价值儿。
记得高一语文陈老师一次在黑板上说文解字,大大地写了“女”字的演变,形象地说:“大家看这个字‘挺着一个大肚子,两腿还有所半蹲行礼’,像不像女人?”我们哈哈大笑。接着她又写“男”字,说“上面是田,下面是力,说明男人需要脚踏土地、有田可耕、用力活着……”步入社会后,渐渐觉得这两个字还有比如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一保守一开放、一包容一野蛮等寓意和解读。
从原始社会的母系制,到封建社会的父权制,再到今天崇尚的男女平等制;从中国古代的“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到大文豪胡适总结个人的“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话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再到今天的“三从四德”(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惹不得);从古代“无才便是德”的闺房女子,到近代“一生都活在诗里”的民国才女,到今天才艺双馨、能力超群的女强人——女性们已苏醒起来,走上历史的舞台,出现在甚至部分引领着时代的前沿,创造她们活着的价值。
1.宁死不屈,纯真骨气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女子,在封建礼教制度的约束下,大多呆在家里,很少被允许出去干活。条件好的,在家陪陪父母,吟诗赏花,比如《红楼梦》中的“四春”,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张罗结婚大事,将之嫁于男家;条件不好的,要么被贱卖到大户人家为妾、为奴,比如《红楼梦》中的袭人、金钏,要么因为生活拮据、迫不得已到金庸先生笔下的怡春院从妓。没嫁出去的女子,就独守空房;嫁出去的未必就好,比如不幸的被丈夫冷落,最惨的守寡终生。但,她们都是以家这个圆为中心,不会也不敢踏出半步,即便是到外面开兰州拉面都不可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这回事。她们活着的价值自然千差万别,各走各的路,不强行“越轨”。
这样的大背景下,《红楼梦》的晴雯、金钏粉墨登场了。先说晴雯,贾宝玉身边的丫鬟,纯真、任性、有本事、不媚上,她活着的价值就是和袭人这些同事一起服务好贾宝玉这位领导,今后有缘嫁出去。宝玉的披衣破了,她半夜点蜡烛熬夜给它缝补好。有人说这不还是媚上么?不不不,媚上和干好本职工作是有区别的。如果将宝玉比作领导,晴雯比作下属,在等级分明、主奴有别的年代,晴雯敢随意当着宝玉的面撕扇子?而且起因是自己觉得好玩、没征得领导同意就动用公家财产、甚至损坏的?就是天王姥爷来了,她觉得好玩,也不会约束自己——想玩就玩。有人说这是因为领导宝玉不差钱、宽宏大量、也开心了,不和下属一般计较。那么晴雯在后续跟领导的直属上级——王夫人面前掷地有声地澄清事实、以证清白,足以说明她是纯真的,不惧上、更不媚上。同样,在爱情方面,面对既是情场高手、更是领导的宝玉的软磨硬泡,她不会像袭人那样就地屈从,甚至主动贴上热脸,相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做好自己就是了。以前看书,说作者曹雪芹把中国文人的骨气投影到晴雯,在她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中国文人那种人格绝不能受辱的非常宝贵的品格。所以晴雯宁死都不屈从几位上级领导对她的“无中生有”。
放到学术界,尤其放到今天,对知识分子,这就是她的价值。这里不是说她这个人和事迹作为作品来研究的价值,而是她身上难得的精神价值。千古以来,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骚客,有敢于质疑政府行为甚至不给民国“一国之长”蒋介石面子的教授大师,有不怕得罪权贵的吴文俊院士,有前久就IEEE事件提出政治与学术关系的北大张海霞教授——他们为真理而生死。
接着说金钏。同为丫鬟,金钏的命运也身不由己,但她忠于她的领导王夫人。由于官N代贾宝玉调戏了她(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调戏只是导火索),王夫人就下令要她滚出贾府。金钏之忠,表现在面对领导解聘合同前,跪地求情,认过改错(尽管她没过错),希望再服侍“活菩萨”(贬义)领导一场。求之未遂,心想:“天啊,我出去能干什么?”有人说换个单位呗。但是哪有那么好找的下家?那个年代被上家辞退,是贴有“坏”、至少“不好”这些标签的,不管是不是被辞者的错,下家一看,多少都嫌弃。加之,金钏本身没错,却被领导王夫人安之“下作小娼妇儿”,更受不了了,总不能出去到怡红院吧?算了,投井自尽,还个清白吧!
由此看出,晴雯、金钏的价值代表了古代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女子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子宁可为奴一辈子、宁愿死(比如贾母的丫鬟、“贴身秘书”鸳鸯),也不愿意到外面做活(因为不允许)、甚至从妓的原因。
与此类似的还有因为夫死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她们对名利、对上级、对爱情、对丈夫的价值观,实属可贵。
如今,时代变了,女性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压力。比如,从小学到大学,学霸过半以上是女生,近年全国高考状元女生居多,每年学校颁发各类奖学金也是女生居多。在学谈学,至于为什么她们到社会上没有凸显出来,此不展开叙述。
2.若为爱情,其它可抛
如题所言,这类女性有白素贞、祝英台、刘月娥(北宋宰相吕蒙正之妻,在吕蒙正一穷二白近乎乞讨的时候,丢弃千金小姐不做,嫁于吕)等典型。为了爱情,她们敢于和封建人蛇不能相亲相爱、父母操办婚姻、门当户对等传统习俗做抗争;为了爱情,她们宁死也要跟心仪的郎君在一起。
高中朋友W君的女同学,毕业后入职曲靖供电局,有着父母和很多人眼中很羡慕的稳定工作。但这位女生的男朋友留学德国,为了爱情,她不顾家人反对,辞了南网的“铁饭碗”,只身一人飞往德国跟男朋友成婚成家去了。
3.孜孜不倦,咽苦吐甘
对男人而言,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就是母亲、妻子、女儿(假如有的话)。毋庸置疑,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多般就是女儿、母亲、姥姥或外婆,这里先以“母亲”来谈之。作为母亲最大的价值,就是在自己和子女的生活、学习、工作、家庭、健康等方面经营得有条有理,宁可自己过得苦点、累点、痛点,都要省吃俭用、孜孜不倦地养儿育女,生怕他们捧在手心碎了、含在嘴里化了。母爱仁慈而宽大,超过了父爱。所以有教子严格的父亲收拾子女,就有菩萨心肠的母亲呵护子女。
对于古代一些特定身份的母亲,她们活着的价值可能就是不断地生娃,尤其是生男娃。“母凭子贵”,这是后宫中女人站得稳脚的不二之法,也是寻常人家女人说话有底气(尤其跟婆婆相处时)的可靠之石。
实现母亲这一角色的价值,是绝大多数女人活着的宿命。
4.全职太太,齐家为荣
古往今来,相夫教子是对一个女人、一个家庭过的幸福、和谐的赞美,这也是古代女子作为“妻”这一角色,不能外出挣钱、屋檐下持家的最好归宿。
原先想写这条标题为“贤妻良母,齐家为荣”,但觉得“全职太太”放在当下的中国,实属难得:一则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大富大贵、不愁生计地养着全职太太;二则我们身边就有为了子女而辞去工作在家的全职太太。如我的表姐H君,是一位有想法、有闯劲的女人。从她有了一孩后,就辞去工作在家照管孩子。没有结婚、生娃前,她事业一帆风顺,还想创业。但有了孩子后,就全身心铺在子女身上了。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和我说:“小孩3岁以前的生活起居、言语和思维习惯对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培养。”这是身为女人在特定时期的价值,也是身为母亲活着的价值。
只是,很多中国人(尤其乡村的)一听“全职太太”,第一反应就是女人没本事,找不到工作,就闲在家里,靠父母或丈夫养着。这是非常片面之见。在日本,女人以没有工作、做全职太太为荣。她们活着最大的价值就是相夫教子、修身齐家、让丈夫无后顾之忧。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一个中国男人娶了日本人为妻,开始妻子去上班,同事笑话她,觉得她丈夫没本事挣钱养活她。出于舆论压力,他妻子辞掉工作回家了。每次男的回家,妻子照顾的态度超出了他预期,妻子很知足。可偏偏这男的也爱收拾家里,这就让妻子不高兴了,妻子认为丈夫都把她该干的活做了,她很羞愧。于是这男的干脆不管家里,偶尔回家喝酒大醉,酒瓶子乱扔,妻子反倒高兴,觉得丈夫“长大了”。所以小两口过的很幸福。在日本的全职太太心中,丈夫是丈夫,有时候发挥母爱时她们会像对待子女一样呵护丈夫。几个女人聊天最开心的就是丈夫“长大了”,比如丈夫吃完早餐收也不收拾就去上班。(难怪很多男人想娶日本女人为妻。)
而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截然相反,男的闲在家,女的到外挣钱。因此民俗和文化不同,全职太太映射的价值也就不同。
5.女盼郎君,传姓于世
朋友D君,她爷爷是战死在革命年代的军人,为了将这股爱国、报国的血统和精神传下去,她的长辈们在她找对象时,要她事先跟男方说明:将来生的娃娃的姓要从她,姓D。这是他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条件。
与之相似的有:在云南省陆良县,如果男的(如W君)招亲于女家(如J君)而婚,三代以后出生的娃娃就得姓J,从此J姓就得于传世。在我看来有以下原因:一是这与传统的“女从男而家”不同,男的主动上门并成家在女方,女方家就多了主动权;二是男的招亲于女家,多般有男的在本家立不了足、女方家条件比男方家优越等情况;三是如果女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好,父母舍不得,就需要女婿来招亲继承(这种情况放在今天,就是“想法太天真”了);四是既然招亲于女家,尤其是女方没有亲哥、亲弟的话,在父亲逝世后,女方就代表她在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了,自然今后这个分支的后代要从她姓。但是,成婚后又不好得直接就改姓,所以做出了平衡之策:三代以后再改姓吧。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女人传后的价值就上升到家族层面和姓氏层面。同时,为族内家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否则后人看不懂先祖取名字的来历,以为是养子、养女。
6.置身基层,己饥己溺
大学老乡W君,毕业后以体制编内身份到某乡镇参与扶贫,披星戴月,和当地老百姓吃住在一起,走破多双鞋子,为扶贫做贡献。在看到身边一个个村官考取公务员、离开乡镇时,她依然觉得自己老家就在这,想继续服务家乡的人。
因联谊认识的Y君,毕业后任职A市戒毒所。联谊结束后一起吃饭,她说身边有同事因公不小心被针扎了,感染了艾滋,从此大家心里被蒙上了阴影。她的另一位同事疑似感染,在检查结果出来前焦虑、恐惧……但她每次看到那些因为吸毒而痛苦的人,就于心不忍,依然坚守这份职业。
己饥己溺——看到别人挨饿就像自己挨饿,见到别人落水就像自己落水,说的就是他们爱他人如爱自己。向她们致敬!
7.植根乡土,挥墨香书
今年年初,昆明书必银书店10周年庆典,结缘当代作家半夏女士,跟她聊天才知道她是84届高中校友。她毕业于生物系理工科专业,却写了《铅灰暗红》、《忘川之花》等优秀小说。“请批评”是我在她作品首页签名中印象最深、也最触动的三个字。她作品中的人物事迹源于乡土,如今她依然植根乡土,亲近自然去观察、记录那些虫虫草草,又行走在乡间大道,体验、记录着当地的人文风情。来回于城市与乡村,挥墨而写,在书中、在朋友圈,见文如面,她带我们一起看乡土中国、看自然世界。
8.龙城有花,百园有味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母校河海大学校园里,梅树亭亭直立,花香裏囊。人文社科部主任纪玲妹教授,在朋友圈开设“河海草木”一栏,从梅花始,到蜡梅终,一年内在工作日中午休息时记录了校园里的种植物,涉及植物知识、植物文化、个人感悟等。“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她在朋友圈介绍兰花时引用的古语。她图文并茂,表达对学校和大自然的热爱,用所学文学、诗词、植物学等知识将河海这个“百花园”里的一草一木炒了起来,将文学与大自然的美一点一滴地分享给身边的同事、学生,引导她的“忠实粉丝”慢一点、静下来,发现身边的美。她是龙城(指江苏省常州市)盛开的花朵,也是河海师生学习的榜样。
此类才女还有北大的80后研究生王帆、麻宁,将所学所会分享与当代青年。
9.医者仁心,开疆拓土
去年年初我开始矫牙,在Z老师的推荐下,慕蓝橙齿科院长徐芸教授之名而约了专家号。徐院长很亲切,她70多岁仍然年轻而激情满满。后来,我专门看了院里关于她的介绍:35-40-60-73:35岁开始自学英语,年过四十获出国访学资格,60岁退而不休,创办与国际接轨的牙科诊所,身体力行教授年轻学子。如今73岁了,依旧在教书育人与打造一个“没有一点点欺骗,人人公认”的牙科品牌的道路上不知疲惫地前行。她成就斐然,被誉为“云南口腔正畸第一人”,是开疆拓土的医学学霸、留美学者和口腔专家。她桃李满园,现在云南省乃至全国很多口腔主治医师都是她的学生。冻龄、女神、大咖这些网络热词摆在徐教授面前都显得有点轻飘飘,因为她总能刷新我们对一个女人、一份职业、一个老人的所有设定。
任何一份工作都辛苦,更有其背后的价值。徐教授如此,我的主治医生P君、Z君亦如此。每次去复诊,她们都忙个不停,不是走来走去运动着的忙,而是在手术灯光下、弯腰做牙齿手术的忙。很多人抱怨口腔收费之高,抛开医疗技术、成本和风险皆高的因素不谈,她们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也大。每次去复诊,尤其是周六周日,别人休息,她们加班,患者都在大厅里排队。她们一忙就是不间断的一整天,有时候点了外卖,但没时间吃。最主要的是,医者仁心,她们会为一些患者的牙齿感到惋惜,甚至为不能做点什么而深感自责(这都是我们聊天中提到的)。医院门内的职责和价值。
中国的农民最多,但口腔卫生和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她们不定期到社区、到乡村开展口腔知识普及活动,免费为当地居民检查口腔、提出保护建议。医院门外的爱心和价值。
10.好的改变,从不嫌晚
敬一丹,曾经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主持人。好事多磨,她的一生不是一开始就定格在主持人这个职业的。毕业后的她本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但是不甘心此生就此平庸,年近30岁,她选择重新拿起书本考研究生。她的考研之路充满了坎坷,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文化底子不深,所以连续两次考研都名落孙山,此时她已经29岁了,但她依然不甘心就此放弃,母亲的一句话让她重新鼓起了勇气:“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就是这一句话,敬一丹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那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在很多人眼里,当着大学老师,工作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这是多么令人羡慕。但她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学新闻的她一直有种使命感,觉得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33岁那年,她“折腾”到央视,一切从零开始。
80年代,她30岁。放到那时候的农村,用传统思维看,早该是几个十来岁娃娃的妈妈了;放到城市呢?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样的结果。别说是80年代,就是放在当下的农村、当下的城市,一个快30岁的女人不结婚、天想地想要考全日制研究生,而且是第三次考,很多人会觉得这女人脑子进水了。但梦想是自己的,路也是自己走的,比走弯路可怕的是犹豫不决、站在原地不动的“天想地想”。
同样,罗振宇今年在深圳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讲到一位36岁被辞退的收费站员工和一位60岁开始识字、75岁开始写作的老人家的事迹,她们也都是女性,她们的价值观截然不同。
11.敢于追梦,青春永葆
L君,曾经中石油某单位人事处干部、福建某石化公司人事经理,现为心理培训师。前几年,将近50岁的她毅然申请辞职,离开稳定的央企,到外企创业。起初听到此消息,我很惊讶。随着交流的频繁和深入,我们几乎无所不谈。今年年初在K市的湖边散步畅叙了大半天,我更加理解、钦佩她的远见、选择、勇气和智慧,尤其她擅于归零、倒空自己、从零学英语、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焕发她的第二次青春。感恩社会、帮助更多的人,是她目前的价值取向。
在她身上,我明白了“女人如水,因梦而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则觉得应是“人往适出走”,人人都想攀高峰,哪知高处不胜寒?世人都晓神仙好,人人都想当官了,哪有那么多的万事如意?所以很多人拼命要考公务员,即便金榜题名,一定适合自己吗?水顺势而流,遇到障碍物要么冲平流之,要么拐弯儿绕过去,要么一点点蓄势再流,绝对不可能跳跃起来,越过沟壑。当我们的内心遇到困惑时,就该静下来悦纳自我、听听内心的呼唤,想办法化解,而不是急于跳跃过去。哪怕这一静,一静就是半世纪,也值得。梦想,从来都和年龄无关;价值,也从来和位置无关。
12.不畏权贵,质疑雾霾
柴静,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穹顶之下》是她从央视离职后进行的空气污染公益调查纪录片。她不畏权贵,就此作品而言,是身为记者、新闻媒体人业界良心之作。
13.创业维艰,止于至善
王利芬,优米创始人兼CEO。年武汉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考取北大中文系,后入职央视……从年观看她主持的《赢在中国》至今,她的人生价值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相似的,还有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乐蜂网创始人李静。
14.学富五车,情系苍生
这类名人有:屠呦呦、董卿、张晓楠(80后,央视《24小时》主播)、陈星莺(现江苏省副省长、前河海大学副校长)、何清涟(作家、经济学家,年毕业后在湖南财经学院工作,两年后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金刻羽(80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等。她们学识渊博,绝大多数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要么一口气读完硕士、博士,要么中途工作后续深造。她们或者板凳甘坐十年冷拿到诺贝尔奖,或者饱腹诗书、传知与民,或者兢兢业业,或者学而优则仕,或者学以致用、经世济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她们活着的价值和使命。
新时代的女性对提升学历、充实知识的呼唤愈加强烈。C君从天大毕业后在Y省建行工作,后辞职考取云南大学;F君工作数年后从A市政府辞职,到加拿大留学读研;东北兄弟、我的某任团系领导X君的妻子从A市中学辞职,到香港大学读全日制研究生,带着娃娃全家一起奔至香港奋斗;X君专升本毕业后先在南方电网工作,后辞职继续读全日制研究生……时代给了女性更多机会和自由、更多实现价值的渠道。
15.痴爱国粹,逐梦春晚
去年一月,高中兄弟W君结婚。吃饭时我眼见一对要靠才艺上春晚的师兄和他妻子的事。两口子不按套路出牌,职业显得和高中母校的牌子格格不入。师兄书法颇佳,他妻子舞蹈甚美,可惜都没有稳定的编制内工作。因为才艺突出,于是“心血来潮”报名年度的《我要上春晚》,那时候他们已经晋级进京了,吃饭时还播放前期比赛的视频给我们看,让我们提提意见,为后面到北京参赛做准备……
对我们而言,梦想很小,但真真切切为之拼搏的价值无价。毕竟,尝试了未成功,和不去尝试,是两码事。
16.清心寡欲,以寺为家
马滢,80后,毕业于青岛大学的姑娘。年开始修行,年10月剃度,在四川甘孜新龙东祉寺开始修行。我身边的阿姨M君,在陆良县马街镇的L寺,早起挑水上山,打理寺院,20多年如一日,从未断歇。
女子出家为尼,自有她们选择的道理。只是,我们不要以自己的三观去责骂这类现象。比如有人常告诫刚结婚的女人不要玩怎么确诊白癜风怎样花较少的钱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