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废墟上的圣境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bdfyy/bdfyw/

废墟上的圣境—印度游记

很少会有人,会如此开宗明义的告诉你,印度人民如此热爱唠嗑。

根据长相,他们开场的基本句式是:“whereareyoufrom?Japanese?Korean?Chinese?Taiwan?”得到答复后开聊,基本上半小时不歇气,一小时不打磕,热情洋溢自动无视你各种不想聊天的明示暗示,百试不爽的自嗨型。

印地语语速绵密且快,印度人民一开口,我就感觉是一根捆仙绳临空朝我抛来,整个人动弹不得。他们有时是基于热情,有时是热情的想推销,做成生意,有的是想拿到更多的小费。

被整崩溃好几回之后,我算是想明白了《大话西游》里唐僧为啥要到印度去取经。这种语言能力绝对撂倒东北人民,完胜北京土著——在聊天中完成思辨,也因此才会出那么多的大经师和学者。

这次旅行是计划多时的朝圣之旅,出于一个佛教徒的情感渊源,我心水的是在菩提伽耶跨年。是第一次去,所以选择了北部的常规路线,从广州飞德里、转斋浦尔、阿姆利则、阿格拉、卡杰拉霍、瓦拉纳西、菩提伽耶、最后从加尔各答抵昆明,返国。

印度,去一次是肯定不够的(“去一次就高呼再也不去了的人”除外),因此心安理得的放弃了风情万种的南印度,安心在北印度游荡。热爱旅行的人,大抵心里都住着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就算是轻轻掠过,也要经过那片天空。

去之前对印度的“脏乱差”早有耳闻,因为多年在西藏新疆晃荡,自忖还有定力应付。有赖于心理建设比较全面,到达印度之后居然处处感惊喜。

首先,人虽然是名不虚传的多,“人潮汹涌”四个字用在印度太活灵活现了!劈头盖脑一阵轰乱中,定神细查,却是乱中有序,章法天成。车站,车厢,地铁虽然破旧,不比我天朝处处焕发着不锈钢似的齐整簇新,却比想象中要干净的多。

其次,一路都没有遇见老鼠,是我最欣慰的事。这也奠定了再次前往印度的基础。

再次,被许多国家殖民过的印度,骨子里存留着很多微妙的绅士风度,比如,车站有外国人的售票口和候车室,某些景点还设有女士专用的购票窗口……真是贴心到位。

比到位更到胃的是平安夜那天晚上,从斋浦尔返德里的夜车上,懵懂之间被派发六道大餐,开胃小食(咖喱饺)、奶茶、饼干条、主食(米饭)、酸奶、甜点(雪糕),虽然都是普通的食物,但一道道送过来,足感被珍重的善待。在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中,他细致的用文字和插画描绘了他眼中的印度,对印度的火车文化多有述及,令人印象深刻。

在印度的火车上遇见的大学生们,热情腼腆,与我的同伴聊到政治、经济、就业的话题,颇有识见,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素质和希望。

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行四人组成了“西游朝圣团”,三女一男的组合,A总和林教授是新婚不久的夫妇,默契十足,我和阿绿是识情解意,丝毫不以当灯泡为耻,心理素质超赞的优质闺蜜。A总四年前就手捧《LP》杀到印度,这次当仁不让继续成为Leader,负责制订我们全部的行程路线、食宿安排。Team中唯一的壮丁林教授是保镖侍卫,负责拎行李等一系列粗重活。阿绿和我是每天坐等领零花钱的甩手掌柜,再具体一些的分工是,段子女王阿绿负责每天挖掘笑点,找乐子,我负责捧场点赞撒花。

我们在一起闲谈笑说,以后要建议身边的姑娘们在决定嫁人之前,带男朋友来印度。享得起福,不算能耐,去美国、欧洲、迪拜,谁都会喜笑颜开,要在印度游历,吃得了苦,不因坏境的恶劣而勃然变色,面对变数,能够泰然处之。无论贫富,对人持以平和友善的态度,在旅行中能够和女朋友的闺蜜们相处融洽,这样的男人,绝对值得托付终身。

我老老实实在印度啃了半个月的干饼子,以每天四杯的量豪饮了半个月MasalaTea借以度日,一种有浓浓的姜味和香料味融合的奶茶,发音特别像玛莎拉蒂,每天干掉数辆豪车,感觉又土又豪。

与大多数身体力行的背包客相比,我们的旅行实在算不得穷游或苦游,住得都是有口碑的当地豪店,服务自然是很赞的。

在印度是这样的,要习惯微笑,不停的说“Namaste!”因为每个人都很友善,即使是唠叨也是出于明确强烈的善意。

近来有太多关于女性在印度遇险的负面新闻,让很多人对印度的治安秩序有所担忧和怀疑,但以我们实际行走的经验来说,实在没有那么危机四伏。入夜之后不要乱逛,不去肾上腺素过高的场合(想艳遇的另当别论),旅途中着装简素,以低调便利为主,不炫富,不佩戴华丽昂贵的首饰,随和安份,保持适度的警惕,不占便宜的心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其他的,就随遇而安,交给上天吧。

当飞机穿越薄雾,降落在德里机场,这国度初初落在眼底,是那样不修边幅。我知道,必须以清醒愉悦的觉知力去完成整个旅程。如印度教的箴言所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惟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段话,流传甚广,细思之,却非暖身一时的心灵鸡汤,我相信,它源自真正的智者,是释然和通达的明证。若没有爱,没有平静的接纳,平和的相待,喜悦的认知,是无法达到这样灵智清明的。

这神奇的国度,如恒河那样源远流长,而它遭遇和承担的劫难,亦如佛经中所言的无量劫。佛说忍辱波罗蜜,很多人误以为是能够习惯和忍受屈辱,是逆来顺受不做抗争的意思,孰不知,忍辱的真意是顺引,是不怒地解决问题,这层深意,是印度让我体会更深——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许只有在这里才得以诞生和践行。

步步行来,它的隐忍和从容实非简单的言语可以道断。自然,它的粗粝和矛盾也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依然存在,甚至可说是根深蒂固,司机和侍者自有其活动的范围和规律,无论怎么邀约,没有一个司机会选择和我们同桌进餐,仿佛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这国家叫人深觉错乱及魔幻,电视里的印度永远是一尘不染,鸟语花香,广告中的吃穿用度都与世界接轨,欧美同步,电视外的印度却曝土扬尘,处处疮痍……屏幕上的男女衣冠楚楚,明艳照人,欢歌曼舞,屏幕下的民众却衣着陈旧,面容沧桑。通常,酒店里是九重天界,歌舞升平,酒店外是惨淡人间。这对比的激烈,令我震撼,久久不能释然。

因为,在中国固然贫富差距巨大,何者为现实残酷,何者为刻意造梦,到底还有迹可循。印度直如梵天法力所造的幻境,叫人无计可施,无迹可寻。

以我游客的身份,肤浅的眼光掠过印度,很难切入这古老社会的肌理,对我而言,它是一个隐藏着深刻秘密的老人。

我只是不知,印度人民关上电视,走出门外,心中会否有落差?若有,又该如何平复?

我笑说,在印度当富豪是憋屈的,即使你能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营建的跟皇宫一样,出得门去,吸得是同样污浊的空气,走得是同样颠簸的道路。

有一支歌非常适合在印度听,是Karunesh所作的“Punjab”,女声吟唱,曲调明快,风情万种,和这个浓艳的民族相得益彰。

印度人是善于驾驭颜色的,以金红为主,辅之湖蓝,玫红,嫣紫,兼以白绿调和,所取之色皆明艳,绚烂到不可忽略。我曾看见年老,皮肤黝黑粗糙的妇女身着湖蓝纱丽,这般张扬,在他处是少见的,她坦然步过,丝毫不觉违和,剩我在她身后,流连赞叹再三。

被打翻的不止是我的色彩观,还有我对事物的观感。原以为不可调和的事,浑然天成的出现,纵然贫瘠惨淡,也要守护美丽,哪怕所拥有的只是一块纱丽,一件首饰,美得泼辣鲜明,不屈不挠。

起笔时,这篇文章的名字已经定为“废墟上的圣境”,是这一路行来,落入眼底的风景教我如此想。表面看来,它委实贫瘠,不需讳言,深入去想,它又丰饶。我不能忘怀,尘土飞扬的道路上,看身着艳色纱丽的妇女经过,如盛开的花朵。遥遥一望,已入心田。行走在这广袤大地上的人,是最动人的风景。

在印度坐车是考验心理素质的,且不说路况之曲折,车况业已令人叹服。不正常的车才是新的,干净的,正常的车都外部刮痕无数,内部设施陈旧,司机不以为意,我们也就跟着淡定,标准低到只要车子能正常发动就可以了。

司机的驾驶风格极为彪悍,用“狼奔豕突”来形容实不为过。一辆破车开得四蹄腾空,配上街道上的尘土,颇有腾云驾雾之感,我算胆子大的,坐吐客吐客(音译,印度一种电动三轮车)也深觉惊险刺激。

街道之上,车流汇集,车与车之间间距极小,还有摩托车和行人穿梭其间,常有错觉会撞车或撞人,却每每涉险而过,印度司机的驾驶技术真叫人膜拜。我一个在北京历练多时的人尚觉心有余悸,不知那些欧美来的,严守交规秩序的人作何感想?

在印度开车太文雅的话,可能一天也过不了几个路口。好在印度教禁酒,所以看似凶险,其实无碍,通常司机在清醒状态下的驾驶技术是值得信赖的,何况,留神看去,他们是乱中有序的,两车相遇,必有一让。这种从容礼让,都与它表面的杂乱无序形成鲜明的对比。

穿梭在大街小巷,尝试各种交通工具,有时会路过菜场,在路边的水果摊买水果,看见绿叶蔬菜就集体激动不已,奈何餐桌上很少见到绿叶蔬菜的全尸,估计是被碎尸万段之后裹在咖喱里了——念及,甚是忧伤。

吃不惯咖喱的四个人靠着对炒饭,炒面,干饼子的热爱坚强的度过了半个月,对祖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升起无比的思念和眷爱之心,其间吃光了十五袋榨菜,若干老干妈和一袋老坛酸菜……每次看到老干妈的头像就泪流满面。虽说这是朝圣之旅,若没有老干妈(女神)的陪伴,我们很难保证还能一路欢歌笑语,不起嗔心。

在阿姆利则的金庙,赤脚进入,坐在一群当地人中晒太阳,旁边是排队等着领圣餐的队伍,漫长的望不到头。我只是结跏趺坐,偶尔抬眼看那阳光下璀璨庄严的金庙,如此熟悉的朝圣场景,如此的阳光温柔,如此熟悉的氛围,我以为我回到了拉萨的大昭寺,可惜现在的大昭寺广场,暗潮汹涌,已经没有如此安然的氛围了。

那一刻乡愁如箭,穿心而过,只能坦然承受。我总是隔着时空无端升起对西藏的感情,汹涌浓烈到无处可逃。

当我睁开眼,我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站在我面前,对我微笑。她看我的眼神,仿佛认识我很久,她非常幼小,身边没有家人,来历不明,语言不通,她太小,无法用英文交流。我对她伸出手去,张开怀抱,她竟然顺从。之后差不多一小时,她一直围绕着我玩耍,和我们一起照相。她仿佛是我前世的亲人,特地来看我,陪我这一个多小时。

离开的时候依依不舍,几乎是不敢回头的逃走,怕看见她失落的眼神。现在我想起她,记忆依然深刻,不知她是否是庙里的孤儿,有没有人照顾她?若是,我能做什么呢?像《日月》中所写的那样领养她?我自问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

匆匆一会,心有遗憾,我不能给她更多。今世的缘分也许只有这清浅涟漪了。

辗转到了阿格拉,看夕阳下慢慢变成粉红、暗红、淡紫色的泰姬陵。

相信没有人会不被泰姬陵的美所打动。它端严华美,又空灵剔透,像一滴饱满深情的眼泪,在时光中将坠未坠,连污浊晦暗的天空也不能撼动它的美。

我默默坐在那里很久,世上有太多因丰功伟绩而生的建筑,唯有白色的泰姬陵,它是因爱而生的。中国的摄影师发现。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现出泰姬的少女形象。这是一个极有意思和见地的发现。

晚年的沙贾汗被儿子废黜,囚禁在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遥望远处河中泰姬陵的倒影,后来视力恶化,他只能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观看泰姬陵,毫无意外的,失势的君王最后郁郁而终。

女的红颜薄命,男的丧失权力,郁郁而终。功业易毁,唯一不泯的是深情。这故事怎么听来,叫人怎么感动。沙贾汗其实不是什么仁慈多情的人,他好大喜功,倾全国之力,历时二十二年所建的泰姬陵,于他个人而言固然是心愿得偿,然而,耗竭了国库,直接导致了莫卧儿王朝的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爱天下无双,是多么美艳的讽刺!当年的沙场英雄垂垂老矣,艳绝一时的美人魂归九泉。惨淡人间,没有青山入梦,没有明月照影,孤灯寒壁,只剩回忆汹涌袭来,那相思的凭证,近在咫尺却不得亲近。他曾手握无上权威,如今悄然,换了天下。他念念不忘的,是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是他曾经的威势?

黄土盖身,值得后人玩味评说的,也许只剩这一段绮情。刀光剑影,水的波光,只是过往。

如恒河中所以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世间千秋万代,如沙贾汗和泰姬一般的英雄美人亦不可胜数,我们都希望恒常,但无常,也很好。

终于还是到了恒河,走过一条喧闹拥挤的街道,进入古城,穿过数条小巷,入住《LP》推荐的小酒店,景观极好,绝对的物超所值,晚上六点多开始,码头上有人在跳祭祀的舞蹈。原本是宗教仪式,而今渐渐成为一种表演。

河岸边,有许多印度教的庙宇,三大主神的画像,很多修行和漫步闲聊的人,各得其所。清晨早起,在恒河泛舟,点点水灯闪烁,在大雾中等待日出,船行悠缓,大雾使河岸辽阔,如茫茫彼岸,一船一渡,想着佛陀当年曾经步过这里,拈花微笑,如幻似真。

渐渐能看得见,有人在沐浴,有人在做礼拜,有人在洗衣,远处还有青烟飘起,不确定是否有人在焚烧尸体。就是有,看见也不会觉得恐怖,恒河就是这样,它有种莫名的力量,让人觉得世间任何事的发生、存在、变化都自有道理。

鹿野苑、灵鹫山、王舍城都离瓦纳纳西不远,我于是对佛陀的勇气又有一层新的体会。他初转法轮是在离瓦纳纳西只有14公里的鹿野苑,只身深入印度教的圣城来传法布道,所演说的,正是反对印度教等级尊卑的“众生平等”的观点,隔了这么久远的时光想起,仍觉壮哉!

那灵鹫山和王舍城已几经荒废,不复昔年盛况,竹林精舍亦不知何处去寻,唯有那烂陀寺的遗址还能让人兴起怀古之思。

那林荫道,如今依然有大学的氛围。在菩提树下捡了很多叶子,那烂陀寺中,又有印度人凑上来聊天,得知我们是中国人,连声说,你们知道《西游记》吗?你们国家的玄奘很棒!我说,是的,是的!心中倍感自豪。

玄奘法师是牛人,古代中国最成功的偷渡客之一,古代中国留学生的杰出代表,他发心往天竺求法,偷渡出关,一路上九死一生,艰险万状自不待言,最难得是他学有所成,通晓三藏,以所学折服了印度所有的的高僧大德。讲论时任人问难,无一人能予诘难,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牛到让人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在遗址上漫步安坐,不舍离去。昔日兴盛的印度第一大寺,如今令人更深的感知到无常,不变的是那宁静博雅的学术氛围。

“那烂陀”梵语意为“施无畏”,作为古代中印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据《大唐西域记》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记载,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全寺分八大院,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全盛时,有上万僧侣学者聚集于此。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

在废墟上念想往昔的高僧大德,玄奘、义净,寂天……成住坏空,本有定数,佛寺可毁,正念智慧却永恒流传,觉悟智者仍在光阴的彼岸守护着众生。

是印度让我对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再度升起亲近心,看着印度人的脸,我再不觉得,莲师、寂天菩萨、阿底峡尊者不够亲切了。我欢欣鼓舞的想,原来他们的真人版长这样啊!

就这样且行且停,沿着佛陀的踪迹,抵达菩提伽耶,我心中的圣地。这方圆不过一二公里的小村,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佛陀经历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的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得成正觉。故而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菩提树下,金刚座前,至今仍有无数追求觉悟的人在孜孜不倦修行。

当我看见身着绛红僧衣的僧侣,当我们彼此微笑致意,互赠哈达,互道吉祥,你可知我心中的喜乐安宁?感谢上师的加持,让我得偿所愿。

当我做大礼拜,身心合一的磕长头,匍匐在地。心中想的是,愿无边有情众,同闻善法,离苦得乐。愿智慧之光遍及所照之处,皆为坛城。愿以己身积累之福德,回向有情,不求某生某世顿悟成佛,惟愿世世长行菩萨道。

如《金刚经》所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佛法让我懂得,你所有的福德都来自众生的慈悲和善待,而不是你的特出。真正的美,不是凌驾于人,而是包容并存,圆融无碍的。心赏天地,不伤万物。

心如莲花,身似莲花,这是印度,这也应该是我们,就算在废墟上艰难跋涉,也要拥有爱和信仰。

以上内容来自安意如新浪博客

奉上一首来自印度电影《发自内心》的原声,会把人带到另一片黄土大地之上。

播放乐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zz/45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