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也门 > 也门政治 > 张玉新评课天地间苍茫的歌评析董一
当前位置: 也门 > 也门政治 > 张玉新评课天地间苍茫的歌评析董一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年8期
对话:高中语文教师或语文教学到底能给学生点什么
张:请问董老师,《采薇》一课的教学,你自己有何感想? 董:我刚接手不久的这个班的学生,照我以前教了三年的学生比,眼下还有差距。但他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读书、预习,能够在上课之前把文本基本疏通,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查阅相关资料加强课文学习。因此课堂上我们基本上不用罗嗦,可以直接就自己课前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这一点来看,我对这节可还是满意的,当然,满意是指对学生的准备。 张:我看过你中华语文网的博客,点击率很高。有很多留言或评价你的博文的是你的学生,从他们的留言可以看出他们对你的喜爱。这一点应该是你的课堂生动的重要因素吧。 董:我喜欢学生,我喜欢当语文教师。只要怀着真诚,不断在专业上磨砺自己,多为孩子们着想,就可以赢得孩子们的喜欢。这一点我很看重。 张:从你的课堂语言能够看出,你的阅读面很宽泛,看出你在读书上的执着;同时,你的学生也与你有相似之处,他们也很能旁征博引,颇有乃师风范,我觉得这很值得研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董:《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觉得,语文教师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中,读书的习惯十分重要。我总给学生推荐书目,我自己读,也让他们读,然后共同讨论。在读书、讨论的过程中多表扬,多肯定,让读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渐渐地,不愿意读书的也开始读书了。这有一个氛围的创设的问题,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你引导学生读书,自然自己首先就要读书。关于读书,我对青年教师也有要求,尤其是徒弟们,但没有对学生那样严厉。 张:你的学生是一入学就喜欢读书的吗?他们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 董:我们学校是牡丹江第二中学,牡丹江市还有第一中学。应该说我们的情况和大部分学校的情况没有本质区别,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难说有多好,读书面也不是很广。但是,语文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学习,进而指导他们的学习,大前提是规矩学生,你不是说过“立规矩”吗,我同意你的意见。 张:那么你觉得应该立什么样的规矩? 董:这很难一言以蔽之。学生差别大,有的识字还不过关,有的几乎没读过什么书,有的从来没写出过一篇比较好的文章。可是我们的高中课堂不能什么都管,也管不起,只好约定一个任务: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把课文的字词自己解决了,课堂重点讨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这节课你看到了,很多学生都发言了,并且有很多学生的发言都很精彩,而他们入学还不到一个学期。 张:可否把你的意思概括为:在高中起始年级给学生规定一个课堂学习的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拓展阅读,在阅读中通过师生研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便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材料和观点? 董:我没有像你这样概括过,大致意思差不多。 张:你认为高中语文教师或语文教学到底能够给学生带来点什么? 董:这同样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从根本上说,要看学生在哪个方面有差距,哪个方面欠缺就要补哪个方面;但是,班额太大,难以一个一个抓,只好抓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这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教师如何才能知道学生的欠缺呢?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研究语文学习的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自身提高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去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张:我赞同你的观点。的确,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然后才可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育者。
张玉新的评课:
董老师的博客很精彩,她的课堂同样很精彩。我曾在她的博客里看到许多课堂实录,大致体现出相同的特点。我以为这节实录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地方值得借鉴: 一、教学设计的高起点,达成了教学的高终点。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如何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不是一个语文学习者,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学习经验,那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是因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没有亲身经历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足以唤起学习者的兴趣。董老师所作的,就是在自己先行进入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也亲自走进文本,作为一名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的个体。这一点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古代诗歌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乐于把字词解释、文句翻译放到重要位置,但是这堂课虽然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却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 有亲和力的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方向,起始年级的新生很可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课时,董老师让学生课前把《采薇》的字词、文句基本疏通,有的学生还认真地查阅了相关工具书,并且做得很好,这就是证明。所以,她要求学生在第二课时(本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这就是整个《采薇》教学设计的高起点。 既然学生能够做得比较好,还有必要像大学古汉语课那样条分缕析地分析字词用法、翻译文句大意吗?既然我们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为大学中文系培养古代汉语的预备生,我觉得没有必要弄得那么细。须知,老师在给学生出考试题的时候,是要查很多专业工具书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董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前解决字词、文句的问题,而在本课前已经能够背诵、默写全诗,这虽然是她的本课堂的起点,在许多课堂,其实已经是终点。这样比较,这节《采薇》的终点是值得赞同的“高终点”,即展示学生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查找资料是巩固学习本课,也是对本课的拓展阅读,这是所谓“学”,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思考就是对学习的内容的内化,就是所谓“思”。把学与思的结果在课堂分享,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是美妙的,同时分享的内容也是开放性的,因而我认为这节课所透露出来的教者的智慧值得赞赏与肯定。二、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是教师的本事,达成共识的习惯养成带来课堂的效率。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是教师的本事这节课在上节课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之后(这是已经达成共识的课堂教学起点),就几个问题请同学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以共享学习的成果(这是将要实现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终点)。 本课的流程主要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对比兴手法展开讨论;第二,分析《采薇》的叙事元素;第三,欣赏第四、第五诗节。而这样的基本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中,或者温故以证新,或者举一反三,不是“心有之而口不能言”,而是心既有之,口则言之,言无不尽。这样的积极地学习状态,显示了教者的本事,也是凭借自身的教学魅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成了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共识,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董老师课堂上多次征引书籍以证文本的含义,学生同样引证书籍、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这是课堂的明面的亮点。 例如对比兴手法的讨论,教师提到《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引导课外阅读。学生则联想起《氓》的比兴手法和《采薇》比较。教师引用杜甫《兵车行》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柳中庸的诗句“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学生则引用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 再如对对《采薇》的叙述元素的分析。虽然不是叙事类作品,但有清晰地情节因素。弄懂作品写了什么往往不是难点,但很多教师非常热衷执迷于“写了什么”这个层面。然而,古代文学作品,不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就难以进行其他的环节。董老师在本课前引导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在课堂请全体学生背诵《采薇》,又请五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然后就几个预先布置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中一组同学对《采薇》的叙述元素进行剖析,并更正学生的复述。这中间又夹杂了对古代“马”的不同称号的矫正,指出马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归结到《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也是在研讨叙述元素中的范围之内的问题。 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这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课外阅读支撑,可见教师平时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上作了大量工作,而读书,是语文学习之本。教师的读书厚度,是使学生达到解读高度的物质基础。 目前语文教师叫苦的一种声音就是课时严重不足,于是延长教学时间,晚课也讲教材,用自身疲劳造成学生的疲劳,于是师生共同疲劳,学生被你疲劳三年走人,你还得转圈疲劳下去。究其原因,不就是你不肯引导学生课前用时间阅读原著,只在课堂用三四节的时间阅读吗?三年一圈下来,你的学生习惯听命于你的伪“话语霸权”(真有“话语霸权”倒好了),你因为不读书于是剥夺了他读原著的权利,你只会用一只眼睛“管中窥豹”,你的学生也像你最后变成“独眼龙”! 你看董老师的学生在课堂上愤悱的状态,她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课堂,充满灵性的课堂。学生的心灵在这里能够舒展开充满创造力的翅膀翱翔。 从这个意义上讲,董老师引导学生超越《采薇》这节课,翱翔在文学的殿堂,翱翔在语文的殿堂,师生都进行了一次属于自己又属于大家的那个独特的《采薇》。这是合乎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起点的设定带来的,其价值在于启迪语文教师研究语文学习规律,学会设定教学的起点。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行为的转变收到良好的效果。前面提到教师叫苦的课时不足,就新课程而言,倡导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得到充分展示。 自主学习的核心因素是主体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散漫地让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的目的、内容具有规定性。 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景功能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水平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突出了教学的情景功能,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合作学习将教学视为动态因素多边互动的复合活动过程,而且特别强调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积极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指向学习主体的个人行为,合作学习指向学习主体之间的行为,这两者在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上是相对的;探究学习则是既包括个体的学习行为,又包括个体之间的学习行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重要的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 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有效果,促进学生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由于规定了恰当的起点,从这一课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对课文的表现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是一个阶段学习的积累(习惯、方法的积累),相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其实实在教师有意识指导)中形成。学生对比兴手法的分析、对第四、第五诗节的分析都说明这一点。其次要有效果,也就是花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我们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要三四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董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就完成了,虽然学生的投入时间可能超过三四节课,可关键是学生能够在这种指导下获得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大于一节课,甚至三四节课,因为他们自己动了起来,这才是一切的关键,把这样一节课动态地开展,自然超过通常的静态传授知识。再次是有吸引力,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当然要在“亲其师而信其道”前提下,从这一节课不足以完全展示。但学生的四个小组中有十多人次发言,都有条理、有见解,俨然是一位专业的研究者,表明学生是愿意同董老师共同学习的;这样一次课当然不是唯一的一次,肯定是在不解的努力后才有的效果。 一节课能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说明董老师是一位懂得语文学习规律的人,一位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澎湃激情的优秀教师。 当然,董老师的这节课,并非告诉我们只能这样上,而是告诉我们也可以这样上。至于是否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到底先研究《采薇》的叙事元素,还是先研究比兴手法,引证的内容是否过多,等等,还要请董老师和广大同行共同切磋。
董一菲的课堂实录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地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地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的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征引以证课文,学生的理解,举一反三)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同学们继续谈。(教师又一次广泛征引)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杨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学生征引) 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有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附:董一菲简介
董一菲,女,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兼任牡丹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黑龙江省青语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中学高级职称评委。牡丹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丹江名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中青年专家。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现任牡丹江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助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zz/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