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仑策网,转自“文化纵横”
近期,香江之畔喧闹再起,英美推力隐现其间。本文全面考察了美国“民主援助”的来龙去脉。作为美国政府运用其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民主援助”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从成立之初起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反共产主义色彩,它所承担的使命,正是中央情报局过去一直从事的工作。唯一的区别是,中央情报局是作为美国政府机构,以隐蔽的方式实施输出民主的战略,而全国民主基金会则是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公开从事输出民主的活动。在“民主援助”的过程中,美国将对外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挂钩,而且往往干涉他国内政。这已引起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文章原载《美国研究》,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民主援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政治名词,它属于政治援助的范畴,但又不同于美国传统的政治援助。传统的政治援助一般是对美国盟国的政治声援,帮助稳固美国盟友的政治统治。而年代以来的美国“民主援助”所针对的既有美国的友好国家,但更多的是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与美国不一致、甚至是敌对的国家;“援助”的对象既包括传统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各种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甚至是受援国的反对派组织。美国向”民主援助”的对象提供的既有资金(以赠款为主),也有各种设备和物资,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
“民主援助”是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在全球推动民主化的重要工具。卡特政府推行人权外交,开始将对外援助与受援国的人权状况联系在一起。里根政府成立了全国民主基金会(NationalEndowmentforDemocracy,简称NED),正式将“民主援助”作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民主援助”在美国对外援助中的分量日益加重。“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民主作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任务。所以,“民主援助”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民主援助”,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美国“民主援助”的发展历程
“民主援助”所针对的主要是受援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通过美国的援助影响受援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冷战时期就是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的出发点基本上停留在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发展道路上。在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美国对外援助的目的首先是要保证发展中国家不能走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但对于受援国是否是民主国家,其经济体制是否是市场体制,其政治体制是否是民主体制,美国暂时还未能给予更细致的考虑。这既是由于冷战的大环境使然,同时也受当时的主流政治发展理论的影响。
40多年以前,在西方的政治学界,很多学者都笃信社会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就越有可能建立持久的民主。这种观点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将会自动带来民主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独裁政权能够更好的利用并不丰富的资源创造经济快速增长;而民主政权则往往会被怀疑受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相对于比较孤立的独裁政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权往往会利用公众的诉求,并容易向公众的诉求妥协,使得它们反而难以采取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因而这些学者得出的结论认为,在一定的发展目标实现之前,民主化的进程应该适当延后。
受上述发展理论的影响,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其成立的初期甚至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制定对外发展援助战略时,一般都不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作为其战略目标。甚至可以说,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从美国得到经济援助比较多的国家,除少数国家外,大部分是亲美的独裁政权,如韩国的李承晚政权、南越的阮氏政权、拉丁美洲为数众多的军政府和独裁政权等。这种情况直到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美国对外“民主援助”的第一个阶段。美国对外“民主援助”肇始于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到里根政府建立全国民主基金会,对外“民主援助”趋于制度化。
卡特政府上台后,人权问题开始作为美国对外政策中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卡特总统判断,对人权的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shiz.com/ymly/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