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长辫子老师的读书故事


北京酒渣鼻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读书,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题记

引子:书到今生读已迟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世界上的一对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迹印在我的文字里……”

读着泰戈尔的《飞鸟集》,仿佛有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懒懒的微风,在我的心上奏着潺缓的乐声。我问正在听我读书的儿子:“听得懂这些诗句吗?”儿子并不理睬我的提问,只是一个劲地催促我继续往下读。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我有群星在天上,但是,唉,我屋里的小灯却没有点亮。”

“妈妈,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我诧异地看着儿子,听他说自己的感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有伟大成就的人,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光芒四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忘了自己也有存在的价值,虽然我们不一定光芒四射,但也能像小萤火虫一样发出微弱的的光。”

说这句话时,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髫年之际,便能够读出如此厚重的感悟,让我深感骄傲的同时,又心生些怅惘。我在和儿子一般大的年龄里,正在农村,除了帮外婆放牛放鹅,根本无书可读。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话出自清代诗人袁枚之口,他是有感而发。据说宋代与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任黄州知府时,一连两次午睡梦见自己到乡间一个白发太婆家吃芹菜面,后来按梦寻去,找到了自己前世的家。打开书柜,发现他每次试卷的文章都包在文稿之中。袁枚由此感慨,意思是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他的所学所识并不是今生才开始的,前世就已阅练很多。

听过一首歌,好像叫《白狐》,有时傻傻地想:我们每个人其实可能都是那只白狐,只是在轮回中,我们忘记了彼此的承诺,忘记了前尘往事。对于儿子,我是满心喜悦,他现时的“海量阅读”多少弥补了我幼时“阅读贫乏”的记忆。

想起小女子安意如,惊讶于她在幸福生活中写出的人间悲苦。有评论者说,她的天赋是前生带来的。诗人词人大抵如此,而平凡如我之辈,只有一世光阴,幼年时又无书可读,如已过不惑之年,仍不能好好读书,无法读到、读完或以自在的方式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更是一种绝望般的无奈。

又想,读书——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

启程:从“恶补孔子”开始

在感受到自己阅读贫乏之后,我开始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碎片充分地利用起来,尽可能地多读。

然而,受兴趣制约,我的阅读视野过于局限。我读泰戈尔、冰心,读萧红、林海音,读冯唐、周云蓬,读余秀华、顾城,读狄金森、周梦蝶,当然也读蒋勋、白先勇……就是不爱读孔子。

在我的记忆中,孔子早已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典籍,是废墟,是湮没或未湮没的事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因为要撰写《孔子传》漫画脚本,杂志社便把我和其他几位对孔子有研究的学者、老师召集在一起。这次聚会的主题很单一,就是“话说孔子”,希望能给执笔者的我一些启发。

在此之前,我几乎是个孔子盲,除了会背几句“子曰”,其它一无所知。所以,当大家在说四书、五经、六艺的时候,我一脸茫然。接着,他们又开始讨论《左传》和《史记》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当他们用投影打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这段文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字不认识。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指着“陬”这个字,问:“怎么读?”他们都笑起来,我也很尴尬,为自己的孤陋。虽然讨论时的气氛严肃得像课堂,但我自知才疏学浅,便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专心听,认真记。

晚上回家,和爱人说起此事,我说:“知耻而后勇,从今晚开始,我要恶补孔子!”于是,我的电脑桌上至少堆了10本关于孔子方面的书,我开始不止读《论语》,也读《诗经》,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论语》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对我的教育影响至深,我越读越有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论语》对于教师的治学之道,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先生言简意赅至此,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读,然后知不足。

境界;书房连着课堂

我在《教师博览》文摘版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书房连着课堂》。这个题目深刻地触动了我,因此成为我教育追求的常态。

我曾上过一节《清平乐村居》的示范课。那时,我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始终处于理解字面诗意的层面。俗话说,歌咏怀,诗言志。辛弃疾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画面?他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幅美景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看了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讲解的“金戈铁马辛弃疾”,共八集,了解了辛弃疾的整个人生经历;买了《稼轩词编年笺注》,把他一生创作的首词和他的人生经历对比着认真阅读,力求从文字中还原这位“词坛飞将军”。

当我以读者的身份深度阅读辛弃疾之后,我开始有了短暂的迷茫。我需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强加给学生,那就是所谓的“深度”吗?解读这首词,最后的价值方向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是带领学生感悟辛弃疾的作品特色?是带领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是学习《清平乐村居》的填词方式?此时此刻,真是“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我决定,还是站在编者的角度思考,编者为什么要编选这首词?只有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才可以更准确地触摸到文本的教学价值。于是,我再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再听叶嘉莹谈“古典诗歌吟诵与教学”,豁然开朗。毕竟是五年级的孩子,何须给他们太多的沉重!陆游说:“身闲诗简淡。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用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对于惯于用典的辛弃疾而言,这首《清平乐村居》以及另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算得上是简淡了。就让我以一颗简淡的心,上出词中的韵味、趣味和真味。

因为阅读,你会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进入著名词学家王国维说的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站在时空的坐标线上,致力于探寻它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因素,纵深挖掘,多维勾连,比照裁汰,最终确定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所使用的素材。

因为读书,让我的课堂变得丰富、丰盈、丰厚;因为读书,我开始尝试写书:《诗意语文博客春秋》,记录了我如水般诗意而美好的教育生活;《漫读古诗》是我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解读新课标推荐给小学生背诵的75首古诗的书;《接手新班》是我对自己16年班主任工作的深情回眸与深度思考;《小学创意写作》则是一个爱诗歌、爱石头的小学语文老师,她对常规写作的改变和突破。

读书,促进了我专业成长。

超越:哲学打开了我的视界

年,我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内心不免有些焦虑和惶恐。年暑期,我在北师大学习时,裴娣那教授对我们说:“教师需要学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往往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朱熹、梁启超,柏拉图、卢梭等,既是划时代的哲人,又是万世之师。”

之后,我的书桌上,除了情有独钟的文学书籍和专业所必须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逐渐添加了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让心自由》、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罗马大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等。

我曾经以为,哲学是寂寞地开放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最高花朵,是为数不多的精神贵族对世界产生的“惊异”和“玄思”。他们所谈论的“世界本质”、“宇宙规律”,对于忙碌如蚁的我辈而言,似乎玄而又玄,高不可攀。

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苏格拉底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冯友兰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境界;周国平说,哲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哲学与教育,研究的领域不同,思考的方向却是一致。它们都使人聪明,给人智慧。亚利斯多德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度理解历史与自然,才使古希腊文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牛顿凭借自己睿智的哲学思辩,把自然界的宏伟结构和相互作用归结为几条普遍的法则。由此可见,教育科学只有在先进的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视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写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这种先立后破的示道之法,对我的教育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让我愈发地认识到,教学要不拘泥于常规,不要受制于自己,更不要以一己之见对他人妄加菲薄。

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我们语文课堂,重要的不是外显的质朴,亦或华丽,关键的是思想和底蕴。我一直坚持:语文的“本色”,绝不是“清一色”,春天的“本色”就在于她的五彩缤纷;语文的“本色”也绝不等同于“简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简单可产生出复杂,复杂可表现为简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潜心静气,远离浮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读书,给予我思想行走的力量。

执著:做课外阅读的点灯人

书,是一艘船,能带我们去远方。作为一名教师,光自己成为读书人还不行,还应该成为一个——点灯人,照亮孩子去远方的路。

记得在我刚刚接手三(4)班的时候,一位《晨报》记者问我:“新学期,你有什么新打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带着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厚实他们的积淀;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道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学问和品饮的功夫。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与深化,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内功和张力,需要教师掌握切实可行的指导方略,需要教师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入手,让孩子们的每一个日子都能与好书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书香四溢的童年!为此,我努力从八个方面着手,营造书香氤氲的班级阅读氛围。具体做法是:1.建立“班级图书银行”——解决书源问题;2.推荐“班级阅读书目”——引导阅读方向;3.设计班级“图书漂流卡片”——分享阅读体验;4.开展“特色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5.构建“微型阅读课堂”——提高指导效率;6.坚持“师生共读经典”——实现教学相长;7.利用“网络博客平台”——推进亲子阅读;8.完善“阅读评价体系”——推动持续阅读。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热爱读书的班集体,总会不断地有奇迹发生。

年,我被评为“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这虽然是个民间称谓,我却格外看重和珍惜。因为“播撒课外阅读的种子,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情”是我的执念与追求。

读书,让我的教育境界更加辽远。

后记:若不后悔,再磨一把剑

南京的课外阅读整体做得早,做得好,有许多如我一样的蒲公英种子,到处飞扬,到处传播课外阅读推广经验。这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情,我很愿意,也很乐意。

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读书故事拍成微电影《我和淘气包的读书故事》,在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读书节启动仪式上播放;我撰写的《守住一方书桌》获得了南京市“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十佳优秀稿件之一,在大会上演讲。

我不仅把自己的读书故事和更多人的分享,还把阅读这颗种子播撒在了更多家长的心头。每年新学期开始,我都会给全校一年级新生家长做“亲子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我还在凤凰书城、金陵图书馆、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大众书局等各种公益场所,给全市的学生家长和孩子做过许多场“阅读与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

我把我对阅读的理解和坚持,告诉全国各地的老师,我喜欢并享受这种“一直在路上”的生活方式,虽然辛苦,却很值得。我因此被特聘为“南京市语文名师大讲坛”专家、“海南省小学语文名师培训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指导教师、“河南语文教育发展卓越专家称号”、“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发展专家顾问”、徐州丰县“儿童诗教学指导专家”、南京市栖霞区“远郊学校发展指导团”专业导师、“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我就是一颗快乐的蒲公英,做着自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努力,只要有风,我便会一直飞扬。

年5月18日,是我的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顺利开题之日,也是“全国小学创意写作研发共同体”成立之时。我理想是——让这套丛书的编撰过程,既是课题的研究过程,也是“互联网+”时代新型学习共同体方式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写书”倒逼者每一位编写者去“读书”,这是一名“阅读推广人”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责任和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地给每一位参与者布置阅读任务,这也促使我自己要更加勤奋地阅读和写作。

这注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愿意去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jt/81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