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春节档口碑最好的片出来了,果然是它


新年好!新年好!

大年初一,毒饭们是怎么过的呢?

睡懒觉?走亲戚?全家自驾游?

Sir今天起了个大早,驱车赶往离家最近的电影院,看了第一场电影。

本来Sir睡眼惺忪,哈欠连天,以为要在电影院来个回笼觉。

可谁知,电影开场后,Sir的肾上腺素持续飙升,比吃了鸡还兴奋!

还用说吗?当然是它啦——

《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取材自真实的“也门撤侨”事件,具体细节Sir在上一篇《信不信它是春节票房冠军》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看过片Sir只想说——

林超贤的那句“华语片前所未有”,果然不是戏言。

《红海行动》硬生生把国产大片提升到了新的档次。

影片中,事发地改为非洲北部虚构的伊维亚共和国。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局动乱,伊维亚爆发内战,中国海军奉命前往当地,撤走身陷战火的海外华侨,以及伊维亚总统的亲眷。

撤离过程中,企图让中方交出总统家人的恐怖分子,劫持了一名中国公民,当作交换的筹码。

为了救出人质,同时又不影响外交政策,海军派出了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的“蛟龙突击队”,深入虎穴。

尽管伊维亚政府一再承诺,将竭尽全力支援突击队员的行动。

但这种场面话,听听就好。

一到了紧要关头,要什么,什么没有。

突击队员一行八人,孤立无援,且腹背受敌。

可想而知,这场营救行动将有多惨烈。

八个人进去,死的死残的残,最后能回来的也是九死一生。

整部电影,全凭一股狠劲,从头坚挺到最后。

看完电影的Sir,也是长舒一口气,四肢瘫软,就像刚跑完两万米的长跑。

不是累,是信息量太大,大脑呈负荷状态。

待血槽回满,缓过神来,Sir不由自主地给电影竖起大拇指,NB啊!

首先,《红海行动》给Sir最直观的感受是:

卧槽!!!尺度也太大了吧。

暴力指数与血腥程度,都是近十年,不,自中国有审查制度以来,公映过的华语电影里最大胆的一次。

依稀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生理不适”的画面,还是在年的《风声》里。

各种残暴狠毒的严刑施虐,看得人触目惊心。

当然,《风声》也是懂得和审查底线迂回的。

过于凶残的情节,它就玩留白和暗示。

比如,行刑队长王田香(王志文饰)对白小年(苏有朋饰)用刑前,看到满是钉子的刑椅上,中间突起一根又粗又长的柱子时,愣是没憋住,噗嗤一笑。

考虑到白小年的角色定位,你懂的

比起《红海行动》,《风声》真的太含蓄了。

镜头直击战场的惨状,对暴力不加修饰,怎么真就怎么来。

准备带小朋友去看的观众,Sir就提两个细节让你们仔细掂量掂量——

通讯兵发觉被敌人包围,他一个飞扑躲到墙后。

大气不敢透一声,他看看地下,发现有一根断指,再看看自己右手,发现是自己的……

第二个是,医疗兵被敌人围困,忽然一颗手雷从窗外抛进。

他俯身捡起,扔出窗外,抽身回来时,整条右臂已然空了……

相比其他的大场面,Sir对这两段尤其有感触。

你能体会到,人与战争,是“血肉相连”的。

当死亡逼近之时,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完全淹没了肉体的痛楚。

所以,第一时间,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断指(臂)的发生。

而当他们发现时,没有多少时间喊痛,求生的意志又再次完胜肉体的煎熬,必须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搏命。

真正懂得使用暴力的导演,他们诉求的永远是“反暴力”。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感官刺激。

有一场戏,恐怖分子发现女人质被掉包后,立即对女记者实施死刑。

这段戏其实没什么血腥镜头,全程只有海清绝望的嘶吼。

但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手法,总让人联想到记者助理阿布被杀害时的恐怖情形。

这种利剑在喉的威慑感,远比那些挥霍肌肉与子弹的无脑嗨片,更让人印象深刻。

林超贤的第二个NB在于,不同于其他吃老本的香港导演,他又一次精猛锐进了。

此前的《逆战》《湄公河行动》,场面火爆是火爆,然而叙事就显露出疲软。

《红海行动》也是从头战到尾不带喘息,但在战事的编排上,层次更加分明。

一共五场大战,环环相扣、轻重有别,全都紧扣“撤侨”的故事主线。

其中,潜入恐怖分子老窝营救人质,这出长达四十分钟的大戏,是全片的重中之重。

这里用了多线叙事。

因为爆胎意外,营救行动暴露,三组队员随即兵分三路——

带人质的队员一路被围追堵截,最后被逼进一栋房子里作困兽之斗;狙击组暴露了方位,也被敌方狙击手盯上,随即展开一场来自瞄准器的暗斗;队长几人杀出重围,并顺走一辆坦克,闯进城外的沙尘暴里。

剧本上的弱点也有,比如海清这条线,她吐露和恐怖分子死磕的原因时,有点尬煽。

其实这次林超贤塑造角色的突破,体现在反派身上。

上次他的《湄公河行动》Sir就吐槽过,大反派糯康坏得像个纸片人,为坏而坏。

你再看新闻照片中的真实糯康,是不是有几分……儒雅?

说儒雅,不是给他洗白,而是说他的坏,不见得就是刻板臆想的那种样子。

Sir估计,林超贤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特地在《红海行动》补上了这一短板。

有两个反派都让Sir印象深刻。

一个是恐怖武装的宗教领袖,他对圣战的狂热是在思想上,为人上的沉着、得体、舍身奉献。

另一个是狙击手,身边放有一盘零嘴,不时拿一颗来吃。

为什么加入这个细节?

与之对应的是,“蛟龙突击队”的石头,执行任务时喜欢吃糖果,因为小时候调皮,妈妈打了他,就给他吃糖。吃到了糖,仿佛就不痛了。

后来石头的半边脸被炸开皮。而敌方的那个狙击手,看起来还是少年,脸上有大块的疤痕。

他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成为恐怖主义的支持者?一个只有两句台词的反派,背后的故事一下被延展开来了。

这次林超贤在塑造反派时,为恶找到了真实性的来源。

只有这样,才让正义的军事行动,看起来不是在殴打一个人形沙袋。

最后,还是要感叹林超贤的硬气——

华语商业大片,第一次离好莱坞标准那么近。

中国之前那些所谓的大片都太水了。

什么“比肩好莱坞”了,什么“好莱坞团队打造”了,这样的口号每年都能听上个十几遍。

但大多数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连宝莱坞都比不了。

从上到下,分别是《鲛珠传》《爵迹》剧照

究其原因,既不是资本的不够,也不是人才的缺失。

而是当一整个电影工业摆在创作者面前时,后者能否驾驭的问题。

林超贤便是少有的hold住大场面的华人导演之一。

第一,他很懂行。

脱胎于香港电影“乱战”时代的林导,光玩枪就玩了近30年。更别说他还是标准的军迷,对军备、军情如数家珍。

所以在片场,他可以毫无障碍与军事顾问沟通,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场面;同时,又可以亲自指导演员的走位与表演。

这种执行上的无缝对接,不仅高效,关键是精准。

第二,他很会“仿”。

林超贤的作品,一直有着极重的模仿痕迹。

很多人常常将他与美国的迈克尔·贝放在一起比较。

但准确来说,他的创作应该受另一个“迈克尔”——迈克尔·曼的影响更重一些。林导从这位好莱坞顶级枪战大师身上,学会的一招:

“用比真实更真实的场景,去展现真实。”

迈克尔·曼经典之作《盗火线》

所以,你会看到他的战争片里,一切都是玩真的。

《逆战》前去战乱的约旦拍,《湄公河行动》采用了公安部的绝密资料。

《红海行动》更是前所未有的全程实拍。

军舰是现实中当年撤侨的那一艘,防空炮拦截导弹的那场戏也是说打就打。

陆地战的装甲车、坦克甚至飞机,都由拍摄地摩洛哥的当地政府提供。

蛟龙突击队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一支海军特种部队,演员的训练也是完全按照军事化标准。

还有战术。

突击队员的攻城策略、狙击手的反狙击花招、坦克借助角度的逆转、体型悬殊的搏击技巧……

写实中透着酷炫,套路里闪烁着智慧。

这是属于林超贤的胜利。

他真的做到了如自己所说,“华语电影从没试过”。

为的就是一个——

要你看到爽。

意犹未尽?

Sir还有办法,把你带到另一个热血沸腾的战场——

《绝地求生:刺激战场》。

腾讯光子工作室群自研大作,正版战斗特训手游。

处处体现出和端游《绝地求生》一样力求“比真实更真实”的游戏细节。

画面真实,超大实景地图,完美画质,再现原版经典场景。

动作真实,真人捕捉技术生成,跑跳蹲卧自然流畅,端枪扔雷干净利落。

操作真实,瞄准镜随呼吸起伏,弹道随距离下坠,完全还原《绝地求生》的射击动作逻辑。

总之,怎么真实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

看看这款《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红海行动》的联合预告片。

让你见识什么叫真实和虚拟,电影和游戏无缝对接——

时长:01分04秒

看最燃的电影,玩最刺激的游戏。

赶紧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吧,Sir祝各位毒饭们——

大吉大利,今晚刺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jj/73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