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撤侨中,一名游客点赞中国政府。
“知道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
“中国式撤侨”的骄傲可以是我们的规模,也可以是我们的速度,但决不应该引入舒适度和免费两个参数,前两者体现的是能力和责任意识,后两者则只能是彻头彻尾的显摆和烧包。
叶海林|文
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不足48小时,在中国驻尼使馆、各航空公司以及尼泊尔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上千名中国乘客搭机回国脱离了险境。已经在利比亚、也门等多国反复上演的“中国式撤侨”再一次让中国人心头一热,有网友这样评论:“中国护照可能无法让你去很多地方,但在任何地方都能带你回家”。
“中国式……”曾经是一个很让人反感的表达方式,“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排队”,甚至席卷境外机场奢侈品专卖店的“中国式购物”,听上去都让人很不舒服。不过,随着利比亚、埃及、也门以及这一次尼泊尔撤侨行动的顺利实施,“中国式……”终于扬眉吐气起来,正像网上拿公知(泛指,非特指,请勿对号入座)开涮的时候常说的那样,“知道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
国力增强了,很多过去想办却办不了或者连想都不能想的事情,现在可以成为常态。这当然会让人神清气爽。不过,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发生,显然绝不仅仅是因为现在中国有钱了,可以在很多方面任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国家利益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变化。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保护海外公民安全与利益在中国外交工作,特别是领侨工作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维护国家利益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现在更是具体地体现在维护国家的每一分子的具体利益上。这种转变上应“天时”——中国在全球体系中地位的上升,下顺“地利”——中国海外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中合“人和”——对国家地位越来越自信的中国人自然也会越来越要求在生活中感受到这种集体变化的个体投射。
中国公民在海外遇险,有权要求中国驻外机构的协助与救援。这原本是领保工作的题中之义,然而仅仅在十年以前,“找使领馆”不太会是海外中国人遇到突发情况的第一反应。
这是可以理解的。多年以来,受到外交资源的限制以及外交工作重点的排序,领保工作在驻外使领馆工作任务中的排位并不优先——有些领保工作需要考虑与驻在国的关系,尽量秉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给双边关系造成影响;在另外一些条件更加有利的国家,领事工作的成绩如何实际上是在华侨统战的视角下衡量的。
由此,属于技术性和事务性的领事保护工作被政治化了,且其政治化的动机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彰显“软实力”,而是为了保证双边关系不被“干扰”或者让领保工作为外交“服务”。这种工作思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无可厚非,其结果自然造成普通海外中国人心理上与使领馆的疏离。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政府对海外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力度的有了本质改变,海外中国公民对使领馆领保工作的认可度也迅速提高。“中国式撤侨”对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提高国民认可度的积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大量中国民众在网上对政府协调民航公司安排飞机接运我国公民回国“点赞”以及诸多外国媒体对中国快速反应的报道都体现了这一点。
能力的提升自然也会导致期望的提升。数年前的利比亚大规模撤侨,当时人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让我们的公民尽快摆脱战火的威胁,撤退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途中生活条件,并不是舆论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jj/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