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是我家,这里有我20年的青春”
“我不仅自己成为志愿者,还带动了很多同胞成为志愿者”
“成为志愿者,就是因为一个‘爱’字”
这些外籍志愿者
成为广州社区友好使者啦!
一起走近他们的志愿之行吧~
5月6日下午,广州市外籍志愿者交流会在广州天河猎德社工服务站举行,来自美国、安哥拉、喀麦隆、法国、加纳、意大利、印度等15个国家的25名志愿者受邀参加,其中包括两个法国志愿者家庭。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社工服务站,广州外籍志愿者合影留念
各界友好人士从多个角度讲述自己在广州生活、学习和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会后,出席本次活动的外籍志愿者被分别授予“广州市社区友好使者”荣誉称号。
△广州外籍志愿彭小波和夫人接受“广州市社区友好使者”称号△广州外籍志愿者成龙荣获“广州市社区友好使者”称号△广州外籍志愿者波蒂埃夫妇携两个女儿接受“广州市社区友好使者”称号△广州外籍志愿者罗密欧荣获“广州市社区友好使者”称号
外籍志愿者:
不仅住在广州,更是融入广州
“我在广州14年了,谁比我在广州的时间更长?”交流会一开始,来自意大利的主持人罗密欧就用流利的中文发问,向在座的外籍朋友发起“挑战”。
△广州外籍志愿者罗密欧
没想到,应战的人还真不少。
“我来中国14年了”“我来广州20年了”“我来广州18年了!”大家纷纷响应。家住猎德、来自利比亚的外国专家艾尔玛洛克·阿里以住在广州21年,成为全场的“冠军”。
除了像艾尔玛洛克·阿里一样的“新广州人”,也有刚刚到广州6个月的留学生。他们爱广州的心却是一样的。几乎所有志愿者都能用流利的中文发言,讲述了他们在广州战“疫”故事。
“广州是我家,这里有我20年的青春。在这里,我有了温暖的家,也有了很多善良的朋友。”来自印尼的蔡纯素(LinaLianaTjahjadi)医院的一名医生。
△广州外籍志愿者蔡纯素
工作之余,她还是天河区的外籍志愿者。在广州20年,蔡纯素见证了这座城市许多变化。她说,20世纪90年代,她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汉语,那时在广州找到有英文标注的路牌很难,找到懂英语的市民问路也很难。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广州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各种中英文提示随处可见,很容易就能找到可以英文沟通的市民。疫情期间,医院派出护士前往湖北荆州支持抗疫,而她也为了广州的朋友从印尼筹集口罩,这一切都让她深爱着这座城市。
广州市外办主任刘保春坦言,听到这些志愿者的发言,发现他们“不仅仅住在这里,更是融入了这里”。他说,早在年前,广州就开始与全世界做生意,这座城市因为开放,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在共同应对疫情的当下,中外人士更应该守望相助,携手前行。
也门志愿者“朋友圈”:
一人带动26人成为志愿者
现场,5名来自也门的志愿者引起了主持人罗密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jj/1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