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解剖室当今也门女性的重重悲哀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孔令严

也门女作家萨米娅·塔哈《解剖室》是近年来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年由萨格出版社出版。小说以首都萨那自从也门内战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为背景,传达出乱世紧张萧瑟的氛围,凸显了乱世中生活的惊疑、犹豫、无助、认命等。

萨米娅·塔哈有意使用回环叙事、时空倒错、意识流转等技法,为作品赋予了先锋派创作风格。自问世至今,作品持续受到阿拉伯评论界与媒体的广泛注意。

阅读

推荐

《解剖室》

萨米娅·塔哈著

萨格出版社

小说情节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缓缓展开。女主人公萨勒娃的日常生活平凡单调,跟六岁的儿子哈姆扎聊天,与丈夫西海卜通电话,是她每天的固定内容。她丈夫成长在一个富裕的部落家庭中,孤身在中国香港生意场上打拼,收入不菲。哈姆扎已到学龄,得益于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就读于一所“精致奢华”的私立学校。送哈姆扎入学的第一天,萨勒娃碰巧遇到了自己儿时女伴米娅。

萨勒娃、米娅同其他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回忆大家各自的生活。大家不由得记起年萨那大学医学院发生的“那件事”,正因为那件事,萨勒娃的父亲斩断了女儿学医的愿望。

这次聚会之后,她开始没来由地厌烦起丈夫,对待哈姆扎的态度发生了从关切到冷漠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见事态如此严重,丈夫购买了回程的机票,她父亲执意要求她离开家,到丈夫身边生活。

由此,小说展开了两条主线叙述。第一条线索里隐藏着“那件事”的真相。显然,那是萨勒娃心底里的伤疤,对她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打击。作者在回忆此事时,有意将不同的关键细节分散到全文各处,使原本安稳平常的学生时代变成了暗藏杀机的容器。随着大家的回忆慢慢收束,事情的本来面目逐渐清晰:曾经,萨那大学医学院发生过一桩恐怖的连续杀人案,凶手号称“也门屠夫”,传说,他将少女们诱拐到学院解剖室,在那里将她们残忍杀害,就地掩埋。

回忆过程中,众人的只言片语显得零散无序,使得主人公不仅在黑暗幽深的过去中无法自拔,同时又对事件本身的诸多疑点感到疑惑。对事件真相的追寻,在她脑海中自问自答之间时而缓慢、时而急促地进行。事实上,读者若按照叙述顺序,进入小说情节,心中难免画有许多问号。评论家纳吉布·纳瑟尔在专栏文章中写道,他对那位凶手犯下的恶行表示强烈的惊惧,但“我想要解答一连串疑问的欲望更加强烈。”——这一系列残忍案件的犯罪动机是什么?“萨那屠夫”的真实面目是何人?他是单独犯下罪行,抑或还有其他幕后黑手?那些女生的生活究竟如何,她们为什么一个个接连被害?对那件事的记忆为何会使萨勒娃变成了另一个人?

萨勒娃同样想要为内心疑惑寻得一个答案。在案件发生后不久,人们纷纷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一位在解剖室进行研究工作的教授,他随即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然而萨勒娃觉得,这场死刑的执行或许并不是对凶手的惩罚,反而是一场掩饰大家内心恐慌的闹剧。“就好像人群聚在一起,见证着恐惧和不安的终结,他们女儿受到的耻辱被埋葬一般。”察觉到她的想法后,朋友劝说她,“萨勒娃,凶手已经下了地狱,事情已经结束了。”可她认定,事情的真相仍不为人所知,真正的凶手仍未露出真身。

这是第一条线索——由想象、推理和凌乱场景拼凑出的神秘之线。

在第二条真实之线中,萨勒娃自身的经历展示了她内心创伤的原委。高中时代的她学习成绩优异,梦想进入萨那大学医学院就读。然而在这件事之后,父亲严厉地警告她,不许去那里上学。实际上,在父亲的内心,他并不阻拦女儿的梦想,而是担心万一女儿也横遭不测,等待自己的将是悲惨的结局。在被害女生的父亲中,有一位从此失去理智,变得疯癫,每日踱步于凶案发生的解剖室,臆想女儿还没有死,还可以同自己相见,但最终找到的只有一具枯槁的干尸。

迫于父亲的重压,萨勒娃的学医之路就此中断。接着她还不得不放弃其它梦想,嫁给了富商丈夫。此后,她的生活就被禁闭在家庭之内,再也没有能力去追逐梦想。跟朋友们一起回忆过去时,她的内心越发感到不甘,此后态度的大转变,是这种不甘的徒劳表达。

回到家后的丈夫见她这样,强硬地把她推到地上。“她很无助地用双手抱着头,回头望了一眼,恐惧地大声喊道:‘我就这样了!我就死在这里吧!’”

直到小说结尾,我们也不清楚那位“也门屠夫”究竟是何人。但可以肯定,他不只是一个人。在萨那,还有无数人同他一样,自知或不自知地摧残着女性;还有无数女性和萨勒娃一样,无计可施地接受着梦想破灭与生命残害。

作者介绍

萨米娅·塔哈,也门作家,年生于亚丁,后定居萨那。年从行政管理学院毕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年发表小说《茉莉阴影中的女郎》,自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fz/80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