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红海辣评有了星座,才会有星辰大海


与空政对《空天猎》的严格把控不同,海政在《红海行动》的出品方中屈居第二,把这部由身价14亿的“临沂舰”担纲最贵男主角的军事大片放心交给香港导演林超贤来主刀。

如果说《空天猎》免不了向《壮志凌云》致敬,那么《红海行动》也无法摆脱对《黑鹰坠落》的借鉴。在同类题材电影稀缺的情况下,师夷长技无疑是条稳妥的捷径。

平衡电影?

并没有“平衡电影”的概念,这是我自创的,为了说明电影对各项指标给予了符合大众审美的配比。有了境外解救人质的军事题材动作电影《战狼2》为先导,《红海行动》根据我海军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无疑也摆脱不了动荡北非、脏弹威胁、人质救援、王师迅猛这般剧情。

这是一部典型的林超贤电影。《湄公河行动》的优缺点都在《红海行动》中被无限放大了。武戏的精准以及文戏的可有可无,的确抚慰了军迷们“只要从头打到尾就好”的胃口。林超贤显然具备了操控那种复杂庞大战争场面的一流能力,但他不具备可能也没有意愿去表现那些更有质感的伦理困境,和人性挣扎,所以红海里人物刻画得过于单薄是最大的软肋。

轰隆隆的一流战争场面让普通观众来不及思考,但如果让主人公在战争里展现绝望与软弱以及至于死地而后生的心路历程,而不单纯是大无畏的钢铁勇士气魄,那么片子一定更饱满。

有资深军迷网友认为:《红海行动》是迄今为止中国拍摄的最好的R级类型军事片,血腥写实程度创国内公映之最,更展现了中国军队的班组作战实力。之前国产军事电影中屡屡被诟病的武备及战术细节问题,也基本规避了。

我们可以看到运用娴熟的好莱坞式镜头剪切,以及两条故事线索的情节推进。对于局势动荡、同胞安危、任务险峻、仁义之师等等,都有着绝不拖泥带水的展现。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面貌湛然若神。

在各种枪弹爆炸和成吨血浆制造的逼真战场情景外,叙事节奏也突出了扣人心弦的紧迫感。

在恐怖主义蔓延、非对称战争造成的大矛盾焦点外,逼迫平民当人弹制造爆炸袭击的情节,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草菅人命命悬一线的残酷与荒谬。

一般来说,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通常意义上的列强。因此,即便是取材于真实的撤侨事件,对于类型片中必要的敌方设置,同样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式。事发国度是虚构的非洲北部的伊维亚共和国。这种外交层面的考量虽然并不影响观影,但的确暴露出片方的诸般顾虑和缺乏底气。实则大可不必。

《红海行动》还用相当长的篇幅表现了敌我狙击手的对峙。让我王牌狙击手吃够苦头的敌人,甚至可能只是个被暴恐组织洗脑的牧羊少年,但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天真烂漫的青春花朵,而是个视恐惧如无物、惟杀戮以乐的童军。关于童军,在林导演的《湄公河行动》中已有淋漓尽致的体现。《红海行动》只不过把蔓延在那一大片土地上的毒瘤再次血淋淋地剥开,让我们感受到锥心之痛。

和《战狼》系列的大获全胜与《空天猎》的开放性结局不同,《红海行动》中我“蛟龙”勇士以寡敌众,在敌情险恶几无外援的极端情况下孤军深入。大约为了戏剧冲突,也为反映异域作战的残酷血腥,甚或不惧暴露PLA的某些短板,剧情中有两名“蛟龙”战士英勇牺牲,令人扼腕。

由此,想到“海王星之矛”行动。为了把美帝的心腹大患恐怖大亨拉登彻底除掉,美军事先进行了周密部署,从甄别藏身地点到数次模拟演练到最后精确打击,美“海豹”突击队的任务完成得游刃有余。而这种碾压式的大功告成,是建立在精准情报分析、高效指挥体系,以及以卫星和数据链为主,单兵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和宽带通信系统为辅的综合指挥信息系统的保障上。

当然,这些绝非一日之功。欲效“王师范儿”,必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20年,不说抗美援朝,取材我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新影视作品也几乎在银幕和荧屏上销声匿迹了。年的电视剧《五月的鲜花》略有涉及,至于不久前的《芳华》,不过是借血战的钉子挂某人私货的赝品罢了,并不能作数。

也许历史的一页终将翻过去。而随着“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国民必将逐渐要承受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逃不掉的宿命。幸而——“中国海军,带你们回家!”台词令人热血,事实也更加振奋。未来可期,银幕上应该呈现更多这样的中国故事,也更需要被世界所瞩目和接纳。

而如何表现PLA这支人民子弟兵与其他国家武装力量的质的区别,绝不是仅仅热衷于武备精良、军事素养与起范儿的有型有款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停留在口号,但更不能唯恐避之不及。这也是合作拍摄的军事电影尤其要关切的一点。

干涉电影?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在恐怖主义成为新常态的今天,在西方媒体越发充当恐怖主义蔓延推手的当下,以《战狼2》始,《空天猎》《红海行动》接踵的几部中国军人占据绝对制高点的电影,都或隐晦或昭然地表达了中国“在场”并“重建秩序”的愿景。

曾有观众说,《红海行动》中的场景让她身临战争。我说,那还不是战争,那是“非战争军事行动”。

美国陆军年的《作战纲要》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国际环境下,和平与战争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军事力量在技术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一个国家可以运用军事手段去实现许多政治目的,而无需进行战争。

更宽泛地讲,只要不是战争,那么,为达成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军事行动,都应归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尤其在和平时期,显示武力、通过军事威慑来体现政治意图,则是最常见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战争军事行动,早已现身于古老的军事实践。而在二战之后,随着战略威慑理论的日益成熟,它更是许多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现代军事策略。

在《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中,中东地区发生内乱,导致政府军和反叛军爆发武装冲突,百姓流离失所。我军跨境行动,解救同胞于水火,播撒大爱于海外。这是我方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

也有声音说,中国搞起“干涉电影”了。

在冷战时期,小国的战争一般都有大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子,或者也可以说,许多小国之间的、小国之内的战争,就是大国挑起的。即所谓代理人战争。

干涉战争则是冷战结束之后的新事物。以人道主义和反恐为名,合法(联合国授权)或不合法地实施对他国的武装干预。通常是指大国、强国对于小国、弱国的武装干涉。

干涉战争电影便是对这一战争的反映。华东师范大学的聂欣如教授认为,不同于一般战争电影,干涉电影所表现的战争,时间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往往不具有宏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和大获全胜的结局,场景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和巴尔干,对主角的塑造往往伴随着不幸和无奈,表现战争中士兵人性的扭曲等等。这些电影尽管不再延续冷战时期两个阵营对峙的逻辑,但是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却强烈地呈现其中。典型如《黑鹰坠落》《锅盖头》,甚至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以“人道主义”或“反恐”干涉他国这样的说法,尽管在表述上有一定新意,但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大国自身的利益才是实际出发点。只不过,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抗衡,改头换面成“人道主义”这样更具普世意味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罢了。尽管小国中确实有非人道的残酷事件发生,但这并不能在理论上构成他国武装干涉的理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西方大国需要这样的宣传来蛊惑民众,借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缘故。

但,《红海行动》等国产军事电影绝不是干涉电影。

中国不是恐怖主义的炮制者,不是西亚北非各种“颜色革命”灾难的策源地,也从未进行过任何代理人战争。“干涉”云云,自然敬谢不敏。

《空天猎》中,头号反派是一名叛变的空军基地主官,极力强调是他的国家和政府背叛了他,而他的新效忠对象又恰恰是一名宗教人士或者说是神职人员。这一现象看似不符合逻辑,其实恰恰是工业化和全球化(不平等的)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红海行动》同样编织了一条某恐怖组织夺取脏弹技术借以推翻现政权的故事线。

这几部电影展现了非同西方书写的一种可能:打破禁锢化的殖民主义行事逻辑。代替了这类电影(可想而知,其后有大量的模仿和追随作品)中美帝角色的中国,最终采取了正常国家外交关系下的“援外”行动。在击败恐怖分子或叛军之后,也并没有以拯救者的姿态迎接其他民族人士的欢呼,而是按部就班返回自己的国度。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因为历史积淀和时代演进,维系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提高而感到压力山大、不进则退“背后就是莫斯科”的中国,注定不得不在夹缝中实现大国崛起。

昔大秦东出,并六国,大一统,成千秋伟业。而今“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向西”,又是国家行为的重中之重。

典型的商业电影《天将雄狮》《大唐玄奘》《功夫瑜伽》等都率先进行了中西合璧的尝试。非同于“干涉电影”中沽名钓誉的人道主义,中国应该也会贡献出新的类型片“带路电影”——有关“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百折不回可歌可泣的影像记录。

军种电影?

囿于撤侨的题材,《红海行动》中,A型导弹护卫舰临沂舰“号令蛮船闻风遁”也好,主炮副炮各司其职精确打击敌军也好,都是惊鸿一瞥,心目中的军种特色不够突出。

从影片中海景和陆景的配比来看,除了海上利刃——许昌号护卫舰、昆仑山号登陆舰等数艘海军现役军舰首次一一亮相让人大饱眼福外,更多的场景还是海军陆战队的缩影“蛟龙”小分队在佚名国度单兵称雄、血洒他乡、解民倒悬——也就是说,占绝大多数的陆战戏份再打两发海炮,便要跻身海军题材军事电影,也是很拼了。

成熟的军种电影,抛却思想艺术性不谈,其硬指标无外乎战场特效、战场环境、战术动作、武器装备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和细节真实,进而引发观影的共鸣和震撼。除了技术基础、经费投入等客观原因外,制作素材、军种文化氛围的缺乏,也是制约军种电影发展的藩篱。

由于历史原因和某司的瞎作为,致使我们的军事题材电影尤其是军种电影一直处于青黄不接群众嗷嗷待哺的状态。一边厢是国内的部分观众饱受外国军事大片的重度熏陶,眼光早已非同一般;一边厢是PLA“练为战”“制胜”“打赢”“一切向实战看齐”而寻常百姓无缘得窥其堂奥。像《战狼》系列、《空天猎》《红海行动》这样适时对时事做出反应,就地取材,努力填补军种类型电影空白的,真真可喜可贺,更是当下国产电影市场所迫切需要的。

当然,《红海行动》的受众基础不错。当年利比亚和也门两次大撤侨,被救者受益者广众,值得大书特书事不绝。常怀感恩之心的话,正可以重温其境,支援票房。但这并不代表电影质量也同步提升,一个原因就是,去影院看国产大片,已经成了过年新民俗。正如北美最红火的针对青少年的暑期档,恰恰是好莱坞那类最不思进取的特效大片的主战场。

换句话说,一方面,我海军空军虽然都是从陆军老大哥中生长出来的,军种文化隔膜较少。但在新时代新使命“打造世界一流军队”的要求下,战略军种的发展,必然借鉴发达国家军队的优点,取长补短,方能迎头赶上。

另一方面,军事硬实力的增强,当然还需要软实力即文化的滋养。在大众文化视域下,呼唤重工业支撑的军种电影在技术和装备上夯实硬件,辅之以加强国家整体安全观下的全民国防教育,让技术控、军事迷再多一些,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惟好莱坞或日韩军事片马首是瞻,言必称中国版XXX,或对国产军事电影任何有益的积累和尝试都阴阳怪气大加挞伐,致因噎废食举步维艰。

一部两部军事电影的出彩,不过是孤星闪烁。唯有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形成国产军事电影的星座星系,那么军迷们的星辰大海也将不再是梦。

必须要说,通常情况下,燃片尤其是军事电影,如果不是走文艺风或反战风或cult风,都需要一两位极具荷尔蒙吸引力的演员来担纲主角,这是起码的商业考量。《红海行动》诸角色的还算都交了合格卷,但男主角“蛟龙”小队长仍缺乏画龙点睛的力度。

换一位男演员,票房会更爆。比如伍六一。(感谢原文作者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fz/55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