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存在的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平事迹最系统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公元一世纪罗马史学家昆图斯·库尔提乌斯·鲁弗斯所著的《亚历山大大帝传》(一共十卷,前两卷已经遗失);一部是古希腊的阿里安根据托勒密和阿瑞斯斯托布拉斯遗失的回忆录撰写成书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都说阿里安的书最好,并且《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译本已经由商务印书馆在年出版。但是我仍然觉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阿里安的书也还是稍显晦涩了。
那么有没有行文比较轻松,故事性比较强同时态度又比较严谨负责的亚历山大大帝传记呢?答案是,有。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英国作家玛丽·瑞瑙特以及她所著的“亚历山大三部曲”。
by蜜丝程
玛丽·瑞瑙特本名玛丽·查伦斯,年9月4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时的玛丽活泼好动,全然没有母亲期许的淑女模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迟了玛丽的中学教育,一直到15岁,玛丽才被送往布里斯托尔一所著名的女校住读。少女时期的玛丽敏而好学,毕业前就已经读完柏拉图对话录。由于成绩优异,玛丽于年进入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读书。
在牛津,玛丽遇到了她的导师之一——《魔戒》系列小说的作者J·R·R托尔金。
这位导师在课堂上对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的朗诵让当时的玛丽印象深刻。然而给玛丽最大影响的人要数希腊学教授吉尔伯特·莫雷(GilbertMurray),他的讲课使玛丽重燃对柏拉图的兴趣。当时风靡大学生的各种思潮,包括共产主义在内,并不使她心动,她欣赏的是柏拉图对个人的信仰。
毕业后,玛丽不顾父母反对,独立谋生,边打零工边写作。
年夏,即将28岁的玛丽徒步旅行回到牛津,在离母校医院(RadeliffeInfirmary)门外歇息时,做了一个突然的决定。她醒悟到,缺少人生历练的作家无法写出好的作品,医院中,生老病死在永恒的上演着。
玛丽当即决定留下学习护理,并在拉德克利夫遇到了陪伴她一生的挚友和伴侣——朱莉·穆拉德(JulieMullard)。
年,玛丽完成了护理学业,找到了一个校园护士的职位。这时,玛丽开始以“瑞瑙特”(Renault)为笔名写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玛丽和朱莉响应英国政府的动员,医院照料伤者,这一期间的经历给玛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后来成为小说《御者》(TheCharioteer)的部分素材。
“御者”意象来源于柏拉图对话录《斐德罗篇》(Phaedrus):灵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御者;一是服从御者的好马;一是坏马(只顾竭力奔向所欲求的人)。
年,玛丽和朱莉离开了英国,移居南非。
在南非的开普敦,玛丽·瑞瑙特完成了她人生中绝大部分的作品。由《天堂之火》、《波斯少年》和《葬礼竞技会》三部小说组成的“亚历山大三部曲”至今被公认为亚历山大题材的最佳文学作品。
?写于年的《天堂之火》(FirefromHeaven)描写了亚历山大20岁即位之前的人生。童年时期斯巴达式的锻炼,诗艺与琴艺的训练,与终生的挚友赫菲斯提安的相识,一同师从亚里士多德时无忧无虑的岁月。瑞瑙特将史料的留白弥补的不露痕迹。
剑桥大学古典学系希腊史学家保罗·卡特里奇更是称此书为“关于亚历山大的最佳现代小说”。
童年时期的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安(剧照为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
?年.瑞瑙特完成了《天堂之火》的续篇——《波斯少年》。
这部小说聚焦亚历山大大帝生命中的最后七年,也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七年,全书由第一人称视角写成。《波斯少年》的叙事者是一个史料里着墨不多的人物——波斯宦官巴勾鄂斯。
波斯少年巴勾鄂斯原为名臣之后,父亲被奸臣杀害,家破人亡,他本人更被阉割后送入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后宫为宠臣。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波斯帝国以后,巴勾鄂斯随着大流士的其他后宫们被一并送给了亚历山大。
之后的七年,巴勾鄂斯一直跟随着亚历山大,甚至参与了历史上那次著名的远征。
选择巴勾鄂斯这个在历史上近似于背景板的人物作为叙事者无疑是个大胆的举动,然而事实证明,再没有比巴勾鄂斯这种可以无限贴近亚历山大的生活,又没有身份置喙的“旁观者”更合适做一个历史的讲述者了。
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亚历山大、赫菲斯提安再也不是故纸堆里干巴巴的符号和博物馆里冷冰冰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
(莱托少爷饰演亚历山大的挚友——赫菲斯提安)
《波斯少年》文笔细腻,善用双关,许多细节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巴勾鄂斯刚被纳进后宫时亚历山大表示要找人教他希腊语以便交流,赫菲斯提安意(醋)味(意)深(十)长(足)的对亚历山大说:“太糟了,你是花了多久才学会希腊语啊?”(IttookyoulongenoughtolearnGreek.),这里的learnGreek并不是单单指学习希腊语,也有涉入同性恋情的意思,毕竟是古希腊的老传统了,打从“特洛伊”那会儿都是成双成对的上战场。
当然,《波斯少年》并不完全拘泥于这些小情小爱小细节,否则也和普通的耽美同人无异了,也不会在文学界有如今这么高的江湖地位。
让我喜欢《波斯少年》的原因还有瑞瑙特在描写亚历山大进行的那次著名的远征时的史诗感。那是亚历山大大帝生命中最后的岁月,那时他早已经征服了整个波斯,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帝国,可他总想要去世界的尽头去看一看。亚历山大带领着马其顿士兵一路东进直达印度,却终因战士们的厌战停止远征。
“我一定要看到世界尽头,不是为了占有,甚至不是为了威名,就是为了到那里看看……很接近了啊!”
是啊,很接近了啊……
看到这里身为读者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位伟大君主的理想、抱负与不甘,仿佛和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灵魂产生了共鸣。将传说中的神性赋予合乎人性的解释,是瑞瑙特惯用的写作手法,也是她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历史小说作家的特点。
?年出版的《葬礼竞技场》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是关于亚历山大死后,王族和众将军们争权夺位的黑暗故事。《葬礼竞技场》是三部曲中最血腥残忍的一部,也是公认的最成熟的一部。
关于瑞瑙特“事无巨细”的写作方式自然是有人提出过疑问的,仅仅通过现存的史料就妄加猜测当时的情景与对话是不是有点脑补过度?
瑞瑙特曾经在一篇题为“关于历史的小说”的随笔中阐述过她的创作态度:“在我写的任何一本历史作品里,我从未出于任何原因,篡改我知道或相信是真实的任何东西。当然我肯定经常由于无知而失误,如果我可以重访过去,这些失误会令我震惊。作者好比一个从未到过英国的印度尼西亚居民,凭借记载、图片和地图,试图写一本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但是作者应该渴求真实。任何故意背离真实为了让故事更流畅,或者达到宣传的目的。我都无法理解。”
正是这种力求真实的写作态度,使得瑞瑙特的作品有别于其他具有“戏说”成分的历史小说,正是由于有瑞瑙特这样对历史有着极大地兴趣又对自己苛求严谨的作家,我们才可以看到历史的鲜活再现,才可以看到这段历史更为广泛的传播,带我们重回那个早已消逝的世界。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幸运,也是整个人类的幸运。
瑞瑙特在完成亚历山大三部曲以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瑞瑙特依然笔耕不辍,书写着一部关于十字军东征的著作,然而在该书将要完成之际,瑞瑙特癌症复发,于年12月13日病逝于南非开普敦。
瑞瑙特生前曾留下遗嘱,将自己未完成的遗作焚毁。朱莉犹豫再三,终于还是遵循瑞瑙特遗嘱将那部未完成的关于十字军东征题材的小说焚烧殆尽。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写到的,卡夫卡也曾留下类似的遗嘱,要求自己的好友马克斯·伯劳德将自己生前所有作品付之一炬,幸而马克斯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并未使伟大的思想湮灭,而是整理了卡夫卡生前所有作品、书信、日记,出版并且立传。
由此想到瑞瑙特那部未得见天日的绝唱,实在是有些遗憾。
(玛丽·瑞瑙特的生平参考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波斯少年》译者序)
END
本文为chips原创出品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有转载需要请回复任意消息并等候沟通)
更多内容or投稿请北京看白癜风是多少钱白癜风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fz/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