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还不大能认字,母亲给我买了白话本《三国演义》的全套磁带。每天学上学的路上我都在听《三国》的磁带。后来又看了唐国强版诸葛亮的电视剧,脑海中时时刻刻回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再后来既识字,又有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两个版本的书,便渐渐不再听磁带和看电视剧了。幼时看书的时候从来不查生字,也懒于去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总觉得看见文字里写那红脸的关羽也“唇若涂脂”,到底很难与电视剧里那个大刀阔斧绿衣美髯公联系起来。而刘备“伪善”,诸葛亮“多智近妖”也与那电视剧里颇有几分不同。
但我看《三国》出奇的快。
眼里一边瞟着字段一边在脑海中的镜头一帧一帧过着,就这么三两小时就能看完了。
《西游记》和《水浒》看得稍久一点,毕竟文字更为晦涩一些。虽然半白半文的叙述也能大概看懂,但诗词稍嫌多,理解起来就慢了些。
《红楼》就更慢了,间或摘抄些诗句,第一次读的时候竟然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周。
但无论怎么说,我看书的速度总是远快于平均水平了。
讲这么一段开场白,是想谈谈快速阅读这件事情。
上周六的时候参加了一场线下聚会,与一群在线上相谈甚欢的朋友们就“如何利用结构化高效读书”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期间群友Rogr老师和七七都问到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读书能够这么快”。
我素来是不擅长用那一二三四的结构来说些方法论的,但因着这么个主题和这么个问题,却想尝试三言两语有逻辑地来讲讲这个问题。
-1-快速阅读是怎么做到的?
从理论上来说,人的左右脑分工是不同的。这段时间和昱力都在看记忆方法的一些书,分别提到了左脑主要进行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处理,而右脑则主要进行对图像的记忆和加工。学生时代,我们更多的都是在使用左脑进行传统阅读,而快速阅读则更多的是同时调动了左右脑的功能。这也是速读被称为“全脑速读”的原因。
在进行传统阅读的时候,我们按照自此的顺序来进行逐个阅读。但在全脑速读的时候,我们则是把文字分为组、行或者块来进行整体阅读。
如果说整体阅读是“读”,那么快速阅读就像是“看”。个中差异有点类似于watchTV和radbook里面watch和rad的不同了。
-2-哪些书籍适合快速阅读?——能够让你理解的书籍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提升阅读速度的关键,不是学习各种方法,而是理解你读的东西。
大部分时候我看小说都是极快的,但“读得快是因为你在读小说”这种说法总是让我有些不喜。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帕特里克的作品有些绵软无力,水分很足,所以我花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暗店街》、《星形广场》和《凄凉别墅》。这基本小说里《星形广场》是最薄的,但我看得是最慢的。帕特里克的作品理想性和荒诞性都很明显,但《暗店街》、《凄凉别墅》的故事性更强。而《星形广场》作为莫迪亚诺的处女座,不仅通篇人名多的像饶舌歌曲,讲故事的方式又多通过第三人称转述,让人对整个故事的理解难上加难。理解一旦困难了,速度就慢了下来。
同样以别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作品为例。认识我的人知道我一直很喜欢莫言,但莫言的作品也很读得很快。《蛙》本身讲计划生育,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所以读上去快一点。但再过这么几年,计划生育已经渐渐不被提起了,故事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就变得匪夷所思起来,可能就很难快速阅读了。我自己最喜欢的《檀香刑》,讲述了很多刑名之事,连钝刀子切肉丝都写得细致入微,也需要逐字逐句去阅读,所以很难快起来。
所以就算是小说,一旦小说内容不贴近自己的生活与知识范围,讲述的方式也离奇,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不过大部分时候,看小说不过追求一番情节,自然是可以扫荡过去便是了。
其他文史哲类书籍也是如此,但凡能够理解的东西,速度自然就快了起来,无法理解的东西,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比如前段时间我死磕得很慢的一本书《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百来页的文章我每天花两个小时左右再看竟然看了一个星期。原因无他,第一篇文章里出现的术语和人名我一概不知,后面的文章虽然能读懂但一切都是新的知识,完全没有办法提速。这样的感觉就和捧着一本外文原版书读的感觉是一样的,阻碍你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你不明白的单词罢了。
因此,我想说的是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快速阅读的,小说与哲学没有高下,外文与中文都是载体。只有你认知边界以内的书籍能够做到快速阅读,一旦超越你的认知边界了,那么无论使用何种技巧都没有太多意义,也只能老老实实地任由作者磋磨罢了。同时,一旦你选择了速度,就很难有精度,更多的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罢了。
-3-如何做到快速阅读?
单纯从方法上来说,其实很简单。现在你们正在看着我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文字单纯是一个一个映在眼中的图形呢,还是脑海中有个淡淡的声音在不断跟读这些文字呢?
我自己在逐字逐句阅读的时候,是会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朗诵的。但我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就不再有这个声音了。这其实就是从阅读文字,到解析图片的一个变化。
我很推荐大家可以这样来尝试,而且一开始以纸质书为宜(可能因为我自己几乎只读纸质):
·Stp1:选择一本不太难的书,甚至可以从小说开始尝试。
·Stp2:选择一个临睡前不受打扰的整块时间,最好保证一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好,不要看手机。
·Stp3:读书从上而下一扫而过,不要读出声,不要在脑海中形成任何连贯的文字,抓关键词就好。如果觉得抓关键词很难,就以每段为单位来扫。读的时候最好能够圈点勾画,扫完摊开的两页,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很感兴趣的关键词句,再回过头去看看这些东西就好。如果没有,就过掉。
·Stp4:保证10秒左右读一页,一分钟看6页左右。
·Stp5:看完冥想一段时间,回过头去连贯地思考一下今天到底看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理论/情节,不记得的地方再翻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就好。
从整体上来说,这样有意识的练习其实是几种读书方式的结合。
一扫而过的过程其实是快速泛读的过程,只需要理解、掌握书中的内容即可。而圈点勾画的过程,其实是辅助你回过头去进行skimming,即跳读或者浏览。就像看地图的时候只看大洲上的国家,国家里的城市首都一样。而最后回顾的过程,则是寻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4-快速阅读的几个层次
?
在我看来,快速阅读应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为快而快。很多人总觉得,读书需要由着性子来便是。在“结构化读书”的聚会上也有朋友提到,“刻意用结构化这么去读书,有意义吗”。我性子散漫些,也不太爱画框框圈圈做结构化各种东西的,但不得不说,结构化曾经也给过我很多在整理文章上的帮助。大部分事情就像陶渊明足够有钱因此种豆南山下,王维在去辋川山居前连公主也青眼有加。很多事情需要你先习得,才能选择,先拥有,才能摒弃。当阅读速度足够快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慢下来,也可以选择快起来。因此在练习的阶段,实在不应该端着“何必快速读,读书是享受”的架子,就当是练习即可。
第二个是通过理解辅助。前面提到了快速阅读的基础是理解。整个快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像是一个快速输入输出的过程。输入的是你“扫”进去的文字,输出的是脑海中你自己的理解。但凡是不求精读的文字,完全不必要在意它的语法结构或者作者特有的笔法,只要你扫进脑海中可以迅速“翻译”成自己日常理解的东西,或者甚至与自己曾经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连结,就足够了。
最后一个层次才是享受阅读。我想到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作者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并且因此买完了她所有的小说。阿加莎的特点和大部分侦探小说是一样的,前面四处落笔花很多篇幅来描写对话和相处,以及云里雾里的探案过程,最后只会花一点时间来解释这个过程。因此我向来在前面很快地去扫,而认真看后面的推理。等看到推理有忘记的细节,又回过头去寻线索便是了。
-5-写在后面
快速阅读一向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而对于我来说,如果这也算得上一项“技能”,可能早就练习了十几年。现在凡事都流行出一个方法,列一个章程,提出一个概念,再抽象划。其实如果习惯了慢慢读,到真的没必要练习一番非得一目十行才算“出师”。若真是觉得自己的速度太慢了,稍加练习就好,甚至读得慢也可能是因为天生就是个“慢性子”,不像我,到处做的快,到处都在捅篓子。
在文中举例的时候,我用了很多小说的例子,但我明白更多人心里会想“小说我读的很快的,我就想问怎么样读文史哲、社会科学”。
举例小说是因为小说容易说,也是因为我总觉得口口声声说着要读文史哲要读心理学要读社会科学的人,很少真的涉猎这些书籍。
早些时候我写了一篇讲读书的文章,提到快速入门一个学科,应该先看相关的很浅显的书籍,再看一些理论而不难或者科普的书籍,最后再入门专著。事实上大部分人摸着“浅显书籍”的门就总觉得自己开始读一些深度的东西了,是一个社科通了。
根本不是。
我是很迷过一段时间尼采的,觉得自己多少死皮赖脸的扒住了哲学的船舷。而那段时间看完赫赫有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看完了柏拉图很著名的对话作品《理想国》。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我是不太能读懂的,只是懵懵懂懂地在书里走了一遭,心里有些晦涩难明的感触,说不出口又落不下笔。只能在偶尔遇到也读过,也读不懂的朋友,一眼对视,才从彼此眼中明白了点什么。
后来觉得哲学大家的著作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实在烦闷,便丢开很久不看了。
而就算是科普性质的理论书籍,也是难的。恶补逻辑学的那段时间,每天看《逻辑学十五讲》也浑身不得劲,恨不得脑子开天窗。读福柯的《词与物》更是如此,我甚至耻于承认我在十来页反反复复了好几个月,才勉强看了五六十页。
我对社会科学流行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比如很多人推荐过的《反脆弱》、《黑天鹅》等等。《反脆弱》的书着实厚,我差不多花了三四个下午才看完。但事实上其中理论虽不能一言以蔽之,到底有太多重复和作者喋喋不休的劝告。但事实上,很多人看这类书籍,便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读小说的境界了,已经深刻了。
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畅销书的作者把艰深的知识和晦涩的原著掰开来揉碎了嚼烂了再吐给读者们,读者们欣然接受并觉得自己吃到了至高无上的美味。
书本的深度看似加深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却大大降低了。就像我身边很少有读诗的人了,一开始人们读《人间词话》,甚至抱着诗词鉴赏的词典苦苦啃着。后来就去看那安意如等人写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类的并觉得自己懂了诗了。可回过头来,人人都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却不知道这首词其实叫《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吧。或者这类词瞄准了情情爱爱莺莺燕燕的东西,写纳兰也好,写李清照也好,写李煜也好,写花间词合集也好,怎地也不写写白居易写写杜甫写写李白呢。情爱虽重,意境到着实不太广,格局也笑了太多了。
人们不读诗了,不过也是因为读不懂了。
在这最后想老生常谈一番读书的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已经在第一重境界挣扎了十几年了,如果读书也算是个修行,还真不知道飞升时日是几时。
最后,这篇文章你速读了吗?
啊五天没有写东西竟然被催更了TAT
不能偷懒。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哪家好北京那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