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要真正理解毛泽东,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文韩毓海  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最具标志性的是,这一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毛泽东殚精竭虑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说:“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解放生产力”,主要就是指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翻和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体制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一场革命。

  

  

年,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主席台上  “发展生产力”,主要就是指学习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把“赶上并超过美国”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目标。  “保护生产力”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极大发展。马克思指出,以破坏生产力和摧毁社会结构的方式追求资本无限积累,这是资本主义的极大缺陷。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保证,单纯地强调发展生产力,那么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据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需要社会主义制度和上层建筑来保卫,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始终要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法则,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的社会法则和发展目标,不能通过经济的发展自动达成。要建立这样的法则和目标,始终要在经济革命的同时进行文化的革命。  毛泽东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的论述,是一个联系着的整体。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倘若割裂这个整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就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伤害。  从年2月开始,毛泽东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他先听汇报,提出问题,然后再指示大家去做调查研究,就前一段时间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总结。在此期间,毛泽东第一次对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提出了批评,果断提出“走自己的路”。  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各国共产党代表团离开后,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做了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斯大林被批判,就始于这个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集中在斯大林的“肃反”和搞个人崇拜这两个方面。  对于斯大林的“肃反”,毛泽东感同身受,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王明、博古,就是在同样只有二十几岁的米夫的支持下夺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统治,而米夫就是在苏联“肃反”中上台的。  但是,毛泽东并不赞成把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及其“个人品质”。在肯定斯大林的探索和功绩的同时,毛泽东认为,问题不在于斯大林个人,而在于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严重缺点,在政治上,就是以“肃反”的方式推行教条主义,这是“左”倾机会主义的根源所在;在经济上,则是以中央计划、行政命令代替一切,束缚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根源上,则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改造为了“自然科学定理”那样的教条。  正是这一模式的缺陷,把苏联共产党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思想僵化的官僚集团,把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变成了僵化的官僚体系,同时也培养了赫鲁晓夫等大量的“两面人”(毛泽东称之为“修正主义分子”)。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赫鲁晓夫“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所谓“揭了盖子”,是说对于斯大林,过去没有人敢于批评他,现在苏联人自己批评,那就是揭了盖子,从此各国都可以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了。所谓“捅了娄子”,就是全面否定斯大林时代的一切成就,造成了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斯大林刚刚去世三年,对他山呼万岁的苏联共产党就把他批得体无完肤,说得一无是处,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苏联共产党这样一种毫无信仰的“虚无党”,其前途一定是不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对苏联共产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不幸言中。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表明,社会主义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共产党内也从来不是“一团和气”或“铁板一块”。恰恰相反,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并不是赫鲁晓夫所谓的“权力斗争”,而是苏联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国际矛盾的反映。  斯大林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他生前没有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时期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他甚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阶级斗争已经在社会主义国家熄灭了。所谓阶级斗争,就是指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即使世界上有矛盾,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既然苏联不存在社会矛盾,既然已经消灭了阶级,没有了资本家,那么,通过结束资本家对于价格的操纵和垄断,社会主义已经解决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苏联经济模式的缺陷,就根植于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  在毛泽东看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暴露出的,远不是苏联共产党内部严酷的权力斗争,实际上,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集中反映。赫鲁晓夫“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但是,他与斯大林一样,不愿或者不敢正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事实,他的思维方式比斯大林更加形而上学。  中国怎么办?  离开了斯大林,我们必须回归马克思。如果我们真正从斯大林那里吸取教训,那就必须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准备进行与过去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新的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放弃了西方道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第二次结合”:坚定不移地探索自己的路。  正是基于此,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社会主义社会均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如果不承认矛盾存在,就不能化解矛盾。如果不能化解矛盾,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生存、发展。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马克思指出,供需平衡,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视野里,是不可能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的,在那里,“生产消费的需求是资本家的需求,他的真正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只是为了这个目的,他才生产某种商品”。

  

  

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偏离,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它使供需平衡成为偶然现象。马克思说:“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平衡,不是指经济领域和市场领域的不平衡,而是我们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这就造成了一个新的工业经济领域以及相应的社会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领域、阶层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这种供需不平衡不能简单地通过国家管制价格的方式达到,因为供需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真正解决不平衡的办法是努力协调经济各部门之间、党内党外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等一系列的社会关系。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即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问题。  毛泽东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相联系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以及不平衡和结构调整的思想,开辟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等,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极大纠偏。  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他说:  

    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公开宣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主要矛盾,这种矛盾被表述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一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在于保护生产力。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依然存在矛盾。这意味着如果不注意思想文化领导权问题,那么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并不牢固。  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还必须从更为宽广的全球视野去看。这首先就表现为:被西方殖民主义长期压制、濒于无声的几个古老文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复活,并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这印证了毛泽东关于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这一年,在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就的鼓舞下,埃及的革命者纳赛尔立志要成为“阿拉伯的拿破仑和毛泽东”,他要使阿拉伯人民站起来,而他的撒手锏就是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纳赛尔的行动深刻触及了以大英帝国为核心的西方殖民主义体制。自古以来,西方文明发展的背景就是近东,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就是欧洲殖民主义的最前沿,而苏伊士运河则是其咽喉所在。苏伊士运河是西欧能源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咽喉。锁住这个咽喉,对于欧洲乃是致命的一击。  于是,年10月,一场针对埃及的“圣战”拉开帷幕,英法联军出动保护运河,他们的盟军以色列则深入西奈半岛,对纳赛尔进行合击。但是,时代不同了,革命者纳赛尔破釜沉舟,将大量船舶沉入河道,苏伊士运河被彻底堵塞。石油不可能再运进欧洲,欧洲的命脉被切断了,西方世界最猛烈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了。

  

  

年也门王国王太子、副首相兼外交、国防大臣巴德尔访华,新中国第一次迎来了阿拉伯国家领导人  而当英法向美国求援时,美国却搁置了从遥远的美国向欧洲运输石油的计划,坐视英法陷入绝境。由于预见到英国经济可能崩溃、英镑将大幅贬值,伦敦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财政援助,而恰在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仿佛仅仅是一夜之间,英国就从世界霸主沦入伸出帽子向人乞讨的境地。更使英国颜面扫地的是,派往苏伊士运河的英法联军没有完成任务就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了,全球媒体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44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