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有个树人毕业生的家长跟我说起高中语文,我跟他说让孩子高一高二别上什么语文辅导班,多读读书。家长让我推荐点书,我就问他孩子平时大概读哪些书,大意是想看看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大概的阅读水平,结果一说孩子读的书,我就跟他说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的语文,从他阅读的书目就能看出来,我甚至还能猜到他肯定有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他验证了我的推测,因为他孩子的初中语文老师是附中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女老师,酷爱读书,所以,她的学生自然阅读水准不会低。
有很多朋友经常跟我聊起读书,就让我推荐书单,关于读书和书单,我就趁机多啰嗦几句仅供参考。
其实我不算读书多的人,只是还算有点阅读兴趣的爱好者,我读的经典其实也不多,尤其是文学经典,这跟成长环境有关系,小时候在农村没有多少书可以选,家里仅有的四大名著还缺了一本红楼,外加一本封神榜。这就是小学读的主要书,所以基本上水浒三国封神上的人名绰号,不管是魏蜀吴还是一百单八将或者是商周对垒的各类人与神怪。那时候背的滚瓜烂熟,也没有背,就是翻来覆去躲被窝看。后来找到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几百页,也囫囵吞枣看完了,堆了一堆名词术语在脑海里,除此之外,就是家里订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农技报》《半月谈》和《今古传奇》。上初中了,同学之间经常传一些书籍,大都是些通俗文学的,比如《故事会》《故事林》,后来捞到一些金庸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和琼瑶、岑凯伦、席绢的言情就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上了高中其实也只是零星看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杂志,上大学虽然学的是中文,不过忙着勤工俭学,基本上读的经典也有限,都是逮着什么东西都乱糟糟的看。
直到人到中年,开始有一点觉得阅读的遗憾,开始慢慢捡起阅读来认真读几本书,读完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回头看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得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经验。
读书应该要有量,这是我的第一个经验。所以只要有时间,大量的读,自然会在内心积淀。现在,一进入佛寺,看到四大天王,就会想起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魔礼海那四个兄弟的桥段,尤其是中小学阶段,阅读的量一定要丰富,到了能够自己辨析的年龄,受工作各方面的影响,可能时间和精力都未必能顾得上。跟身体是一样的,年轻时候把底子打好了,终身受益。
读书应该博杂,这是我的第二个经验。有很多家长老师喜欢让孩子读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这对孩子的审美的触觉大有裨益。但是仅仅读这类书籍,最后往往就容易“入乎其内”,没法“出乎其外”。有一个文艺青年学生,书读的很多,文笔也很出色,至少远胜过我,但是他自己在大事上瞻前顾后,他还评价自己很独立;恋爱的时候,失恋了写了篇回忆录,回忆两个人去买戒指的时候,对方父母都坚持要跟去,我看到的时候,开玩笑说,看到这个细节,基本上就可以说再见了,还耗了四年真不值,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很明显就是缺乏起码的理性,其实就是缺乏逻辑判断的思维。这个我想跟阅读恐怕还是有点关系。所以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学书籍上,社会学的、历史的等等,只要不是乱七八糟的书,只要孩子想读,都没有问题。只要别在小的时候光吃一种精神食粮。
有的家长觉得读玄幻科幻没有意义,看看今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还会觉得没意义么?何况《三体》这类的科幻小说还是值得瞧瞧。
比较不错适合初中生的有一些作品,比如《从一到无穷大》作者:乔治·伽莫夫《啊哈,灵机一动》作者:马丁·伽德纳《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生命的多样性》作者:爱德华·欧·威尔逊《黑猩猩在召唤》作者:珍妮·古尔多《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细胞生命的礼赞》作者:刘易斯·托马斯《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混沌:开创新科学》作者:詹姆斯·格莱克《科学的旅程(插图版)》作者:(美)雷·斯潘要贝格,黛安娜·莫泽等等其实都不错。一般不太建议看国内的科普,质量太烂。
有的家长诧异孩子不喜欢读那些经典,其实没有问题。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女生爱三国的少,男生爱红楼的也未必多。读不下去的就没必要勉强,也许过几年他就开始爱读,也许这辈子就不读,就像有些菜,比如臭豆腐,你要是不爱吃,一辈子没吃过,其实也没啥对吧。
所以,如果孩子爱读书,就小心呵护吧,毕竟想要再培养兴趣,其实就很难了。
上面说这些是想提醒成天追我屁股后面要书单的朋友,你首先得摒弃那种读书是为了拿高分为了让作文多出色的功利念头,然后我下面的一点粗浅建议才可能对你有用。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读书,不过我也是家长,所以我只能对幼儿书籍和高中生提供一点个人的见地。
(如果不是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忽略下面这部分直接跳到后面高中部分)
麦兜从小我是坚持给他读书,后果是他读书比较懒(汗),我整理了下他阅读过的书目,他比较喜欢爱读的书有不少,大概摘录如下:
在很小的时候,有套《蒲蒲兰绘本馆》的“衣服衣服(玩具玩具,交通工具、动物动物等)捉迷藏”系列,《蚂蚁和西瓜》还有入山智的成长绘本《小鸡球球》系列;还有一套林明子的《小手手出来了》《喝汤了擦一擦》《月亮晚上好》《小鞋子走一走》《该起床了吧》《圆圆的真好吃》《快出来快出来》等等(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捷克]米勒的《鼹鼠的故事》系列,再长大一点就是读国外的绘本,读了有很多,比如《和甘伯伯去游河》《月亮的味道》岩村和朗的《七只老鼠学钓鱼》系列,约里波瓦的绘本,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系列,林格伦的系列,《夏洛的网》《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等等。麦兜最喜欢的是理查德.斯凯瑞的《忙忙碌碌镇》,翻来覆去听了读了估计有几百遍,不厌其烦。斯凯瑞的《咕噜咕噜转》《会讲故事的单词书》等也不错。另外就是一些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
等到麦兜开始学拼音之后,他自己开始读的最多的是托马斯和《海底小纵队》两部,虽然他喜欢,但是个人觉得意义更在于认了一些字,文笔和想象力都很一般。所以我不建议读国产的绘本。以我对教育界的理解,某些教育产出来的所谓那些儿童文学作品甚至还不如严文井、张天翼那些老一辈的儿童文学作家,比如《笨狼系列》《小屁孩上学记》还有黄培佳的之类的,骨子里对孩子就没有爱,写出来的作品至少我个人不会有兴趣,也不会给孩子读,当然读也没啥坏处。这些仅供家里有小男生的朋友参考,而且每个孩子究竟会喜欢什么书,个人觉得有偶然性,我喜欢的你不喜欢,你喜欢的我未必喜欢,都很正常。
重点推荐两本书,一是《我的第一本安全护照—儿童安全自救手册》,带拼音,让一年级孩子在学拼音后作为读本,能学到很多。麦兜在今年高考第一天,自己忘记带茶杯,自己用装洗手液的瓶子装水喝,后来问他,他自己还知道用水先把瓶子反复洗了好几遍。二是松井纪子的《时钟的书》,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学习认钟表,很有趣。安野光雅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三本也不错。
我晚上会给麦兜说睡前故事,我基本上是想到哪讲哪,没有规律的。有时把课本上的故事说给他听,有段时间是找了一本《印度神话故事》,每天我看一个,然后讲一个。有一个晚上实在黔驴技穷,想了个解缙的趣味对联遍给他听,功利的让他把对联背下来了,为了听故事,他只好顺从。结果小家伙竟然对这个感兴趣了,连着几天就想听对联故事,后来上课老师提到对联,他举手给大家讲了一个对联故事,因为他背下来了,所以完整的讲了一遍。有一次造词,问“()的细雨”,说到“蒙蒙”这个词,我跟他说郑板桥的那首智退小偷的开头两句: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他就笑了。
其实现在的孩子对于民间文学读的不多,所以很多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如果在这方面稍微多增加点积淀,其实对高考都有益,因为这几天开始,高考都开始考文化常识了。我自己小时候是订了几本杂志比如《民间文学》(名字已经记不清了)等等,目前我也在找这方面比较有意思的书。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在天涯晒她外婆给她小时候讲的12个故事,很有意思,我找出来又帮我打发了两周。另一个经验就是,有时候我也很累,就找了一堆《西游记》《水浒》《三国》之类的故事音频给麦兜听,有时候坐车上就听故事,听得多了,反复听了,兴趣也会提高。麦兜后来要去班上讲故事,第一次申请讲的是木牛流马,第二次申请讲的是辕门射戟,第三次申请讲的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让他在家试着讲一遍,能讲完整就可以出山,也可以训练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和初中我没有研究,只能从高中生的角度说一点个人观点:
每个孩子的兴趣和阅读水平不同,所以如果是从来都不爱读书的孩子,不妨从一些趣味性强一点的经典小说类入手,比如《爱的教育》《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小王子》《麦田守望者》《绿山墙安妮》《长腿叔叔》《老人与海》《基督山伯爵》等我就不一一罗列,像《昆虫记》这类的拓展视野的也可以看,麦兜的同学都有开始读《昆虫记》的,这没啥丢人的,我大学毕业很多年之后才接触到《昆虫记》,才开始读。国内的经典小说也不少,从传统的四大名著到其他的三言两拍之类,再到现代的《边城》当代的《俗世奇人》(冯骥才)《平凡的世界》(路遥)《穆斯林的葬礼》等等,虽然矛盾文学家和鲁迅文学奖经常也有丑闻,但是也有一些小说还是值得读,如果不会判断,那就先从世界经典名著开始。比如从现在往前推五十年,能够经历50年依然还有很多粉丝的小说肯定都不会差的,像什么《堂吉诃德》《第二十二条军规》《欧也妮·葛朗台》《好兵帅克》《西线无战事》《匹克威客外传》《巴黎圣母院》《复活》《静静的顿河》《罪与罚》《苔丝》《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多夫》《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等不一一列举。那些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也都可以。再辅之以《夹边沟纪事》(杨显惠)这类纪实的小说,是可以慢慢积累阅读经验的。
实在不喜欢读书,金庸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读读也是不错的,情节也很生动,如果再让孩子去读读六神磊磊的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