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诗词并没那么高深莫测,俗人皆可染指!」
from启东台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
文
陆霞诵读
陆洲
大家好,这里是启东台《读你》专栏,我是启东市百杏中学的陆洲,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同事陆霞老师的原创作品《穿越时空的爱恋——读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两年前读过的,当时本想写点读后感悟,奈何,得知作者是一位极年轻的女文青,学历不高、阅历不深,在走红网络的同时,又背负“抄袭”的恶名。故,心中耿耿,让开了头的文章就这么烂尾在那儿,不闻亦不问。
两年后的今天,看过了大红大紫的《中国诗词大会》,听过了选手轻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忽又想起那本装帧得极雅致的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打眼的桃红随性的晕染,让你想起薛涛的“浣花笺”;线装的书脊挺括笔直,把你拉到久远的从前。唉!人生苦短,我早该放下无关紧要的是非曲直,于纷纷扰扰的世界,读一阕诗情、解一段风雅便好。
重新捧起这本讲述中国古典诗词美丽与哀愁的文集,就像邂逅久违的旧友,那些批注,那些折痕,昭示我曾“到此一游”。那些烂熟于心抑或似曾相识的诗句,宛若三月春风里纷纷洒落的花种,早已落入我的心田,扎下深深浅浅的根。
三辑四十六篇,每篇均以名句为题,诗情诗意开门见山、荡漾肺腑。仅仅是翻看目录,便已感慨良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杯愁绪,几年离索”“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是无数感情的丛生,或爱、或恨、或离别、或相思,或思家情切,或怀才不遇……终归于一件物,一场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透过这些用诗词做的标题,发现中国人与自然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山川、河流,叶茂、花开,雨落、月明,无一不可入诗,无一不可寄情。古典诗词,如传统文化的母乳,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古典诗词,若扑面而来的清风,唤醒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
读文,最好的感觉是轻松!看多了诗词批注类参考书:正音、注释、大义、主旨、背景……全套读下来,便已索然无味。而此书不同,诗人们走下神龛,食人间烟火,知人情冷暖,作者以小说家的想象力,穿越时空,还原诗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诗意,用最圆通的故事诠释诗情。阅毕,读者会恍然:原来诗词并没那么高深莫测,俗人皆可染指!我想,这该是本书“圈粉”的根本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好,《中国诗词大会》也罢,能被大众接受,正在于它们扭转了人们对古典诗词曲高和寡的固有看法,满足了国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强了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虽然,我们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词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词。只要我们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看诗意缱绻静默流淌,也能找到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这样,不是很好吗?
品鉴,最好的状态是争鸣!作者也好,读者也好,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张,才是鉴赏类书籍的价值所在。读那些清丽的文字,能想象作者青春正好,应是憧憬爱情的光景,所撷诗句,多少与爱情牵连,于情爱,分析得极为通透。如此,却也免不了小儿女的短板。以《不思量,自难忘》《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篇为例,两篇均是解读苏轼,可见苏轼在作者心中的权重。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苏轼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其诗题材广阔、清新永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收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对于这样一位“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的旷世奇才,作者在讲述其生平时,长情有加,风骨不足,字里行间,难寻东坡先生“竹杖芒鞋轻似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与“格”,实为不足!
如果说文字是作者真性情的外化,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随性自然。然而,安意如的作品里偏偏漏了中国文学史上超然物外第一人——靖节先生,当她在津津乐道“风流天下闻”的田园诗人孟浩然与李白、王维剪不断、理还乱的友情以及其贪食成性的趣闻轶事时,是否该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呢?这样的疏漏,当属憾事!
然,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否认此书的效用:作者用《明朝那些事儿》接地气的笔法,让时代久远的汉字再现诗情、诗景,让湮灭前尘的古人与今人情感相通、心灵对接,重新激发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对古诗词的兴趣、甚至是膜拜,让大家记住了中国的古诗词殿堂,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那么多灿若星辰的“上仙”“上神”。感兴趣,方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是文化复兴的关键!
中国人的血脉里本就有诗词的元素,希望更多的像《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雅俗共赏的作品,能释放现代中国人被高速发展封印的诗词基因,还原他们雪藏的洪荒之力,变文化的昙花一现为文脉的长盛不衰。彼时,四海八荒又将是一个华夏文化的繁荣盛世!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陆霞启东市百杏中学语文教师
?朗读者:陆洲启东市百杏中学英语教师、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白癜风精准检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