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重逢amp王家卫十部王家卫十人谈


重逢王家卫‖十部王家卫十人谈

年1月8日,《一代宗师》上映。

年1月8日,《一代宗师3D》上映。

这是王家卫这个巨蟹座一向钟爱的时间与数字的重复重合,也是他的仪式感。

我们看过很多后来的所谓剪辑版电影,但至少在华语导演中,唯有王家卫的剪辑版是真诚的,因为他足够珍爱自己的旧物,但又非常认真地大刀阔斧。

这个专题,是我在两年前看完《一代宗师》时“在别处”做的,献给这位我最爱的华语导演。曾经去年发过,但那时不懂排版,非常草率。重新编辑排版后再发,也是另一种致敬。

因为情怀,所以选择做这样一个专题,因为情怀,所以,要做这篇十个人来谈王家卫的十部电影长片,并且选的好些,大都是当年在西祠混迹的知名ID,顾小白,程灵素、绿妖、沉默的松涛……嗯。现在的年轻人们都不知道西祠了吧。

总是觉得,西祠岁月,那段泡妞都要靠帖子的诚意岁月,与大众开始迷恋王家卫的时光,是牵连在一起的。而曾经在西祠的人们,也许你们会懂这样的心意……

有点长,因为有十部,但,值得阅读并收藏。王家卫是很多文艺中青年的文艺初恋。

为了我们所有的念念不忘。为了终将等来的重逢与回响。

BY黄佳诗蔡庆中徐柳花蕾

▲年

《一代宗师》

没有等来大结局的内伤事件

受访人:绿妖,著名作家,已出版《我们的主题曲》、小说集《阑珊纪》,长篇小说《北京小兽》。

她说自己并不属于王家卫的粉丝,在香港导演里,她更喜欢杜琪峰,虽然王家卫曾经那些电影她都挺喜欢的,但觉得《》开始,他的情调是往小里走。

然而在走出电影院时,别人在热烈讨论,她却态度不明,总觉得《一代宗师》说不出来的奇怪滋味,甚至在看时还在挑剔,小沈阳出现的意义何在……但直到晚上回家,心头忽然兜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才觉得看这部电影受到的内伤才显现出来,就好比吃绍兴老酒,饮时不觉,等到惊觉时,已经大醉伤身。她说,自己在这个情绪里走了两天。上一次有这样看后内伤的感觉是年,一群人一起看贾樟柯的《站台》,看完一群人不想散,但故意聊着别的,直到走进一间酒吧,有人开始点了《站台》这首歌,所有话题才开始指向《站台》,像是被点燃了。绿妖说,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有影响人的气场的。

《一代宗师》最“打”到绿妖的,是宫二告别叶问的那场戏,她说,“宫二太出彩了。以前别人想到章子怡只有一种面目,就是柳眉倒竖杏目圆瞪,但在告别这场戏里,看到她脸上是一层层的演技。”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让绿妖赞叹,比如那种北方的雪地,梅花开在雪中……她说,这些都特别开阔,比以前王家卫的细节更开阔,而此次用了两个北方的编剧,但作品看上去仍旧是王家卫的,不像以前那些昏黄的细节都打上了“香港制作”的LOGO。

又说到不久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一代宗师》,两部电影得到的口碑很不一样,绿妖说,她和柏邦妮的观点都是觉得后者会让人一再回味,而前者有文化脉络隔着。她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是有河南口音的,她作为河南人对这个口音的正确与否会比一般人更敏感。“大家对宗师褒贬不一,而对少年派口下留情,大概也是出于同一种心理。少年派不是中国的故事,反而,对许多宗教文化的深入处,我们不会深究。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如果这个跟你的常识不符,你会特别别扭。恰恰,宗师表现的是一个众人相对陌生的中国。但是,我们的常识,就是对的吗?我们真的熟悉过去的中国吗?”

另外,曾有做音乐的人告诉她,演出最重要的是结尾,就算中间有些拖沓,但别人会记得最后的观感。最终《一代宗师》会让人想再看一遍。“少年派非常淋漓尽致,大家一念台词就会很满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代宗师》时,我在影院,也期待一场高潮,大决斗或大结局什么都行,结果什么都没有,闷闷离开。仔细想,这正是内伤来源:情感郁结,无法宣泄。一口气堵在人心里,有些人觉得不舒服,开始说它不好,有些人却愿意像理线头一样把它梳理一遍。”

绿妖说她喜欢的是《一代宗师》隐含不露地表达了很多东西,比如比武分寸感,“点到为止,手下留情”,宫二与叶问也是发乎情止于礼。“这种分寸感与节制,正是传统教养。真遗憾,我们被太多粗糙的武侠片养坏了胃口,看到这么细腻,要用天文望远镜去看感情脉络、要用放大镜去看它一笔笔素描出来的美丽阴影的片子,很容易把它的淡远当成平淡,错过很多美好。”

▲年

《蓝莓之夜》

西方人不会这样表达情感

受访人:陈剑,翻译,译作有《孤独的池塘》(作者:佛郎索瓦丝萨冈)《契诃夫的一生》(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陈剑是在接受采访后看的《蓝莓之夜》,结果看了才发现,“我以为没有看过王家卫的电影,原来都看过。”她很认真,接受完电话采访,又写了一封邮件给我,叫做《我不是王家卫的影迷》。因为在她看来,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大多孤独又自怜,活在人生的困局里,内心渴望诉说,常常自言自语,并且他们其实相信自己有同类,一个眼神两句话,就是接头暗号。”“所以王家卫能打动的观众,应该是那种心思敏感、觉得自己在人群中与他人不同,同时又把自己的这种‘不合群’看得很重的人。”但她自觉不是这样的人。

“《蓝莓之夜》很像他之前的电影,像《重庆森林》,也像《花样年华》。”陈剑最喜欢的台词是女主角开着车周游美国的时候说:“旅途中遇到的人是一面面镜子,我们通过他人界定自己,认识自己。而每一次反射,都让我更喜欢自己一点点。”因为“这刚好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陈剑觉得,或者《蓝莓之夜》放在中文语境中是合适的,但放在外国的语境中就觉得不对,偏幼稚。“西方人不会这样表达情感,当然我们东方人可能也不这样表达——只有王家卫式的人才这样表达。他可能拍十部电影全都是在说同样的两个人。”

陈剑自己做翻译,她翻译的原则就是“保留西方人的语言风格。”“当然译者并不是一个创作者。而王家卫是一个导演,是一个作者,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主导权。这是不一样的。”

▲年

《》

生怕不周到,也怕太明了

受访人:陈惊雷,资深电影记者。

陈惊雷为了这个采访,重新看了一遍《》。“原来《》的台词并没有《东邪西毒》《一代宗师》那样文艺腔,更接近真实的状态”。

最初是因为喜欢林青霞,陈惊雷才去看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然后又找来他其他电影看。“虽然这样比较不公平,但李安是可以把不同题材拍出不一样的感觉,王家卫所有题材拍出来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在他看来,“王家卫的电影从来不在于剧情,而是氛围。喜欢的人都是冲着氛围去的,他擅长渲染氛围,台词也是为这个情绪所服务。对于喜欢王家卫的人:‘他的片子都是我的菜!’”曾经,陈惊雷也很喜欢他,“现在还好了。”

“《》开始说每个人都坐着列车到这个地方寻找一些东西,其实‘’就是王家卫的一个地方,是王家卫很多故事的串联。”陈惊雷说,“比如刘嘉玲演的露露喜欢的人,梁朝伟说很多年之前在新加坡见过,我们都知道那是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的角色。”而说到这里,陈惊雷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露露后来的男友是张震,所以张震是张国荣的替代品。而在《春光乍泄》中,张震也是张国荣的替代品。《一代宗师》里,王家卫说:‘张震与梁朝伟是镜子的两面。’在《东邪西毒》中和梁朝伟这样对照的是谁?还是张国荣。”

大学时,王家卫去过陈惊雷的学校做演讲,“看他在所有人的簇拥下走进礼堂。后来我已经不记得他讲了什么,很可能那场讲座我都没有挤进去,但那种感觉是对的。”后来他做了电影记者,真的采访到王家卫,反而“觉得他不是我欣赏的人。”“导演中有很多人很厉害但很谦逊,比如李安,比如吴宇森,但王家卫非常非常自负。”《一代宗师》的采访,大家问王家卫为何不把赵本山、小沈阳删掉,觉得突兀,“王家卫说:‘我不觉得啊,我是根据电影考虑的啊。’这叫王祖贤、关淑怡情何以堪?他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己的逻辑里。”

陈惊雷说:“我是一个啰嗦的,生怕不周到,也怕不明了的人,当初才会喜欢王家卫。因为,他故事里的人物也都是这样的。”

▲年

《花样年华》

王家卫的分水岭

受访人:指间沙,八卦作者,作家,已出版《舌尖上的上海》

在指间沙看来《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转折”,“正是新旧千年之交,年《花样年华》出尽风头:电影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收获颇丰,梁朝伟成戛纳影帝,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王家卫此后更有资本来慢工出细活,拍的电影时间周期更长,用的明星更多更国际化。梁朝伟和张曼玉,则在此之后双双拍摄张艺谋的大片《英雄》,揭开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序幕,从香港明星真正变成了国际巨星……”

当年央视春晚都邀请了梁朝伟和张曼玉合唱主题曲《花样年华》。而作为一个八卦作者,指间沙也敏锐地发现了“梁朝伟和张曼玉的绯闻开始了,两人一起骑自行车,停车深情对望啊。梁朝伟和张曼玉一起在包厢里喝酒吃蟹,举止亲昵啊。这些新闻都产自那个时期。仿佛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暧昧延伸到了戏外。”

而作为一个出过美食书的爱吃的人,指间沙还很高兴的发现王家卫也爱吃。“他曾说:评价一个好导演的标准就只有两个,一看他爱不爱吃,二看他会不会讲故事。王家卫说自己‘不仅会吃,而且还会做,红烧肉什么的我都会做的’。”并且唯一能让他不戴墨镜的时刻,就是全神贯注吃烤鸭的时候……

“《东邪西毒》里张曼玉说‘在我最好的时光里,却没有等到合适的爱人’。那么,《花样年华》真是集合了所有人的最好的时光,早一些时日,晚一些年龄,都没有那么好了。这部电影胜在时机,胜在简洁。但它的情绪是不简洁的。”因为花样年华,终究凋零,如同字幕所写:“那个时代已过去,关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年

《春光乍泄》

讲述爱的珍贵和艰难

受访人:安意如,作家,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日月》。

安意如对王家卫的喜欢从青春期开始,“最早的是《旺角卡门》,后来又看了《阿飞正传》,《东邪西毒》我看了可能有20遍,最新的《一代宗师》我也看了,很喜欢。王家卫是个人风格非常明确的导演。很少有导演能用特别迷幻的颜色去表达角色内心非常复杂的情绪,他讲述故事的方式,看似凌乱,实则有很多值得回味揣摩的地方,大部分人在回忆情感和往事的时候都是支离破碎的,留在记忆里最深的,通常不是完整的,而是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和细节。王家卫电影看似主观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冷静的,克制的描述和剖析,他留给观众很多思考的空间,他采取极致的表现方式,所以个人风格特别明确。”

谈到《春光乍泄》,安意如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回味的电影,“很经典的一部同性电影的典范之作。它拍得很干净,有深入人心的纠结,拍出了感情的珍贵和暖意,以及当这暖意消逝后彻骨的绝望和遗憾。不是相爱的人都能走到最后。不管我们是不是黎耀辉和何宝荣那种人,我们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情绪共鸣点,这个非常重要。”同时这部电影也改变了很多人对于同志的看法,“电影让更多人触及了解到同性之爱,不存偏见的了解到爱本身的痴缠,孤独,失意和绝望,更深层次的让观众去懂得爱的珍贵和艰难。”

她至今都对里面的情节记忆深刻,“有两处情节特别让我触动,一处是何宝荣受伤后,黎耀辉照顾他,喂他吃饭,帮他擦身,为他买烟,陪他晨练,发着高烧还给他做饭,相比之下,何宝荣更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后来黎耀辉决意离开,何宝荣租下了黎耀辉曾经住过的公寓,收拾好一切,买回他曾抽的香烟,可惜,黎耀辉再也不会回头,从头来过了。还有一处就是,他们曾约好一起去看大瀑布,分手后,黎耀辉独自去到瀑布,他说:‘我终于来到瀑布,我突然想起何宝荣,我觉得好难过,我始终认为站在这儿的应该是一对。’”“这部电影中王家卫把背影都拍得很落寞。”

安意如与很多人一样都爱那句“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喜欢这句台词原因很简单,人生中的很多人和事,在后来的后来,我们都心存幻想和奢望,想着有从头来过的机会,可惜,往往是不能了。想起张爱玲在《十八春》里写过,我们,回不去了。也是一样的意思。令人伤怀。”

▲年

《堕落天使》

像是一部碎片式的漫画

受访人:孙浩然,ID:内几个死猴几,纪录片导演,编剧,作品《归去来》

记忆中,少年时代看王家卫的那些电影都是几个人一起看的,那个时候孙浩然一个同学的家中有机子,便租来大家一起看。那时差不多是年左右,《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东邪西毒》……王家卫的好几部片子都是在那一年一起看掉了。“只有《堕落天使》是参加艺考前看的,因为决定了要学电影,应该多看片。”后来,孙浩然就真的从事了电影的工作。

“《堕落天使》里的人物都很酷,都不像是现实中的人物,很像漫画。但他们却是生活化的,和之前其他港片不一样,不是黑社会老大,不是武林英雄黄飞鸿那样。包括他们的出场也很漫画,突然就有个人坐在那里抽着一根烟,开始说话……”想了想,孙浩然又说,“但我老是会把《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搞混,因为里面的金城武都在吃凤梨罐头。”

在《堕落天使》中,孙浩然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演2号天使的李嘉欣都会华服夜出为演1号天使的黎明清理房间,两个人不见面,却睡在一张床上,像一种青春期爱情的感觉。包括里面借肩膀哭一下,在孙浩然看来,也是非常有校园爱情小说的感觉。“可能人都容易有这样的想法,比如悄悄把喜欢的人的门打开,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做了类似的事,只是不同的导演做起来会不一样。最早看的时候,最喜欢金城武,觉得他每天晚上去做些别的事情像是自己在幻想,可以单独拿出来讲。后来觉得,也许这里面的人物,都在幻想另一种生活,比如黎明幻想出了在自己床上自慰的李嘉欣……”

孙浩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去香港,就特别想在那里看一场王家卫式的碎片漫画式的电影,然后只看了正在上映的《见龙卸甲》,一群下班的白领在电影院里无声地看,又无声地散场,感觉特别怪。

▲年

《重庆森林》

给自己的情感搞一场仪式

受访人:匡妙添,独立电影制片人,作品《bondingnight》(短篇)

在匡妙添完成她在英国的毕业论文时,她调研的话题是关于中国的小资生活,而这个话题是因为王家卫而起。她从大二时就在准备关于王家卫的论文,因为当时她的导师说,你们应该写自己所喜欢的内容,她说自己简直是在用生命和鲜血写这篇论文,到最后,这篇论文得到了系里有史以来的最高分,并因为这个最高分,她进了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她说,其实想想,自己人生中很多步骤都是和王家卫有关的。

在王家卫的那些电影中,匡妙添最爱的是《重庆森林》,“它不是在讲故事,她是在讲感情。当时我处在少年时的迷惘期,找不到出口。看到这部电影,就像有一个人默默走过来,坐在你身边。可能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年轻人格外会有共鸣,那种孤独感没有人分享。看《重庆森林》时,觉得被很细小的东西划了一下,有一道细细的伤口,后来,你发现这道伤口已经长在你身体里,成为你的一部分。”

最吸引匡妙添的,是《重庆森林》里面的人物,“梁朝伟和金城武,他们有着各自疗伤的方式,而且他们很有仪式感。金城武每天吃一个凤梨罐头,梁朝伟则在失恋后对着家中的物件讲话,是因为不甘心让一些东西默默地消失,不想让一些人走掉,他们对感情就像对逝去的一个人一样,自己给情感搞了一场小小的仪式,但却也是一场盛大的葬礼。”

最初的时候,她最喜欢里面的梁朝伟,但越到后来,她最喜欢的是王菲。“她像电影里一株很明亮的植物,想起来心就是暖的,她不和自己作对。”这部电影匡妙添说自己看了无数遍,她当时最好的朋友爱王菲,知道匡爱王家卫,于是去香港时买了一张正版的《重庆森林》送给她,匡妙添说起这个礼物仍是充满感情,“那个时候,送一张香港的正版碟是很深的情谊,和现在不一样的。我开着普通话版和粤语版,都看了很多遍,后来在英国上学时,图书馆有王家卫的全套,我又看了很多遍的英文版。《》上映时,我正好在国内,又和这个朋友一起冲去看了首映的《》。去年夏天,我回国和她一起吃饭时,想着去看场电影,APP上发现有一家影院居然在放《花样年华》,我们立刻去了,那是在一个旧的贵宾厅,布置显得很荒诞,电影的胶片有划痕,放得时候嘶嘶啦啦的,那样的场景让人一下子时空错乱。可是,我觉得很好,因为我是和她一起看的,这也完成了我的仪式感。”

▲年

《东邪西毒》

曾经的美好,不必复习

受访人:程灵素,时尚编辑、作家。作品《红颜弹指老》《情怀已死》

曾经,程灵素在西祠论坛混过差不多9年时间,主要就是去“后窗看电影”。这次采访她关于《东邪西毒》,她让我去网上找一篇她写的《言之不尽王家卫》,我居然在西祠找到了……

程灵素对王家卫的感觉以30岁为分界线。第一次看《东邪西毒》“半夜感动到哭。”那时候她22岁。“《东邪西毒》是讲拒绝与被拒绝的故事,在年轻时,对拒绝和被拒绝非常敏感,有这样一个人讲了这样一件事,讲得这么好,你很容易找到共鸣。”

她在《言之不尽王家卫》里写:“这是我最爱的一部片子,觉得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时常会遗憾自己忘记了许多,又时常怨怪自己记得太多。在迷糊不清的时候,我会记得看一看这部电影。”

时间的列车轰隆隆向前,网络论坛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大家纷纷跑去写博客,西祠仿佛是一夜之间就被大家遗忘。转眼程灵素已经结婚,生子。“你记住的很多东西都很美好,但你大可不必复习,因为会发现和你记住的美好有出入。”在程灵素看来,很少有少年偶像能和自己共同成长“不是他抛弃了我们,就是我们抛弃了他。”

“《东邪西毒》是每个文艺女青年的必修课,修过,成绩就可以好了,但我没因为这电影变得更文艺,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年

《阿飞正传》

闪回到少年时看见的那辆列车

受访人:顾小白,编剧、影评人、作家。编剧作品包括电影《人山人海》《山楂树之恋》,及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已出版个人作品集《失忆谅解备忘录》《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

在曾经最著名的西祠电影讨论版“后窗看电影”,有一个镇版之帖,那就是顾小白于年12月11日写的《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无数当时的文艺青年拜读过这张帖子,还有人事隔多年还是会去那里挖一下旧坟,把这张老帖又翻上来,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写,“《阿飞正传》是我的新电影启蒙。《阿飞正传》历经十年依然风采照人。《阿飞正传》说到底是王家卫的开始。《阿飞正传》是暗夜奔跑时天上的星星。也许那些经典的影像和对白终将被遗忘甚至沦为笑柄,可是……可是什么?一个16岁的寂寞男孩发现了自己的星星。好久以前的事情啦。”

再问到顾小白关于《阿飞正传》,已是“好久以前”的好多年后,打通他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开会,晚一些,他又打回过来。“《阿飞正传》还算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看时是属于港片岁月。在那个年纪,王家卫属于最喜欢的导演第一名,你能够感知到一个导演对你青春期的影响力,不仅是在审美上,还有一个人经历的人生,哪怕这么多年后,他仍在我的十大最爱导演之列。”

《阿飞正传》是顾小白在录像厅看的,那是他很重要的一段观影时光。他还记得那个录像厅建在河上,在三楼,他称它为“水上楼”。他说,那个年纪也不太能完全看明白,但那种电影里的敏感就轻易打动了他,那样的敏感对于当时那个和文艺开始初恋的自己是息息相关的。《阿飞正传》的结尾,仍旧是他这么多年看电影看过最震撼的结尾之一,阿飞死在了火车上,窗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让人感觉人生既是很美的但也很虚空,表达的情绪非常充沛。“很多人也拍流浪的悲剧结尾,但都拍不出王家卫的这种味道。”

顾小白在电话里感慨自己“人到中年”,已经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把王家卫作为一个信念和品位上的引导,“我现在更喜欢有力量感的东西,而王家卫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24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