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的朋友,很多会对中国因闭关锁国,错失了大航海大殖民时代而遗憾。本来我们是有机会的,而且一开始我们的航海技术是优于欧洲的,国力更是高于欧洲小国寡民不知多少。
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到达了印度西海岸的古里(今科泽科德),并且在航行途中讨平了安南(越南),和平解决爪哇危机,消灭海盗余,生擒陈祖义等三匪首。
郑和七下西洋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航程比郑和短,船队跟郑和比也是小儿科;年,达伽马才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科泽科德。
所以,如果大明王朝有欧洲穷鬼们的贪婪,拿下东南亚、大洋洲、也门和东非不是难事。可惜当时的国人没看上这些蛮荒之地,觉得都不如中华富庶安逸,反而没兴趣出去了。白白地把拓殖的大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欧洲白人。
那郑和七下西洋,除了撒钱无数和引入狮子长颈鹿,在拓殖上真交了白卷吗?没有,没吃鸭蛋,当时还真开拓了一块殖民地,并纳入大明版图。
纳土纳群岛
这个地方就在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之间海域,当时是无人居住的岛屿,起名安不纳岛,现在叫纳土纳群岛。有大小岛屿个,总面积平方公里。最高点在大纳土纳岛,海拔约米。
因为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个人员和物资庞大的工程,中间需要经常补给和靠岸休整。指望那些三天两头窝里斗的土著办这件事,不靠谱。所以,大明朝廷就想在中途寻个停船靠岸补给休整的地方。
郑和早于欧洲
经过实勘,相中了这片岛屿,正好处于下西洋的中途,而且当时没有确定权属,真是得天独厚。郑和就派人登岛建设营房和生活设施,并留人值守,一开始叫它“万生石塘屿”。大明政府也张榜从内地征招常住居民,以便把这个军事外交基地建好守好。
这样,从内地真来了不少无产者。移民在岛上获得了土地和朝廷补助,开始在此生活下来。当时驻岛官员向朝廷上折子汇报情况,明宣宗朱瞻基阅后,很是高兴,当即批示“万生屿,安不纳”,意思是“军民安好,不必纳贡”。
纳土纳风光
为感谢和纪念皇恩,住岛人员又管“万生石塘屿”叫“安不纳岛”,即凡留住该岛的,永远不纳赋税。在相当长时间里,岛上住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一直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早期移民中有个翘楚人物,叫曾沅芳。他带领家眷和部分族人,受皇帝谕旨住守该岛,成为岛民领袖。曾沅芳的妻子,有长寿基因,在那种酷热风潮之地,竟然活到90多岁。被安不纳岛民视为奇迹,一直享有很高的荣誉,被尊为人神“曾母”。并且,岛民还以她的名号,将安不纳西部的岛屿,称为曾母西群岛;将南部的岛屿,称为曾母南群岛;东部海域的暗礁叫做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的由来
明朝亡后,原在广东沿海岛屿坚持抗清的潮州人张杰绪,带几百残部,还有一些不愿满清统治的渔民,来到安不纳岛。
张杰绪在安不纳建立王国,为表复明心志,没有起名号,仅自称国王,不断接纳从大陆逃来的汉人。也因为有国无号的缘故,张杰绪的“安不纳王国”,没有与周边形成邦交事实。张杰绪去世后,岛内不和,荷兰殖民者乘机吞并了安不纳群岛。
纳土纳华人基因
荷兰殖民者为了阻断岛上华人和中国的联系,进行了深谋远虑的异化政策。一开始改名安波那,后来又改成纳土纳。支持当地马来人压制华人,挑唆民族矛盾,使得华人处境很艰难。
在荷兰人和马来人的双重压力下,经过长期去中化,纳土纳群岛的华人渐渐伊斯兰化。与大陆联系也大大减少,母国意识也越来越淡。但有不少当地华人,仍怀有故土情结,曾派人来大陆谈过回归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yemenf.com/ymdc/10508.html